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568篇
测绘学   197篇
大气科学   422篇
地球物理   448篇
地质学   1436篇
海洋学   325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3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间的反馈机制已成为全球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减缓温室气体增加与防治荒漠化也成为全球协同行动的领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不仅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 ,同时气候变化对中国的荒漠化也会产生显著影响。文中采用全国 1914个气象站的数据作为基线数据 ,在根据植被区划图在青藏高原上对Thornthwaite方程做适当订正的基础上 ,选择未来两个具代表性的年份 (2 0 30年和 2 0 5 6年 )用HadCM 2模型来预测全球变化框架下中国未来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的变化。结果表明 ,各生物气候类型区的面积基本上均呈增加的趋势 ,其中以亚湿润干旱区增加为主 ,半干旱区次之。与 1990年的 395 6 5 81万km2 的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面积相比 ,在GHGs年增量为 1%且考虑硫酸盐溶胶影响的情况下 ,2 0 30年和 2 0 5 6年分别提高了 11 33%和12 94% ,而在GHGs年增量为 0 5 %且考虑硫酸盐溶胶影响的情况下 ,则分别提高了 3 75 %和6 95 % ,比前者分别减少了 7 5 8和 5 99个百分点。虽然在GHGs年增量 0 5 %的减少情况下 ,中国未来荒漠化生物气候类型区面积扩大和程度加剧的速度有所减缓 ,但其总体增加仍很显著。因此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与荒漠化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并用以指导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工?  相似文献   
942.
羌塘盆地中部隆起的演化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立敏  鲁兵等 《地质论评》2002,48(3):279-283
本文从沉积演化的角度分析了羌塘盆地中西部“冈玛错-西雅尔岗”隆起的演化过程,隆起在晚二叠世处于雏型发育阶段,晚三叠世肖茶卡-中株罗世雀昏时期为定型阶段,白垩纪-新生代为变形改造阶段。每一阶段隆起都控制着不同形式的生储盖组合的发育。隆起周缘具半地堑结构的凹陷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带之一。近隆起带北侧的构造层变形强度不大,对油气的后期保存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943.
沙区植物生态位构建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生态位构建理论是对生态位研究的新进展.以沙区植物梭梭为研究对象,从进化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沙区植物生态位构建机理,扩展了生态位构建的概念,建立了沙区植物种生态位的n维"超体积"构建模式、构建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及适宜度计测公式.实例分析表明:梭梭的生态位构建作用主要表现在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特征上,它能改变和营建局部环境,其多枝的形态结构与叶面生理代谢特征,能有效地截留降水、富集养分在根部土壤中发育为肥岛.计算结果显示,在种植密度梯度上,随着营林密度的减少,其构建动力和适宜度呈上升趋势,试验条件下密度为518株*hm-2时具有最大的构建动力和最高适宜度值,这为梭梭人工林营建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44.
随着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的实施, 近年来开展了沿中山站-Dome A考察路线的冰芯研究, 获得了伊丽莎白公主地250 a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 通过与Lambert冰川流域西侧有关研究结果的对比, 揭示了该冰川谷地为东南极洲重要气候分界线的特征. 综合南极地区其它地点冰芯记录和冰盖变化研究结果, 发现以小冰期为代表的寒冷期在东南极洲较为明显, 在西南极洲则不明显, 甚或恰好相反, 表现为温暖阶段. 就东南极洲来说, 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以Lambert冰川谷地为界, 东部地区, 如Wilkes Land (Law Dome), Victoria Land北部(Hercules Neve)等地, 小冰期冷期比较突出;西部地区, 如Dronning Maud Land和Mizuho高原, 情况不是很明确. Lambert冰川流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 虽然小冰期冷期也存在, 但1850年前后的显著高温和近100多年来的降温与南极洲其它地方都不一样, 而与南极半岛北侧一冰芯所给出的400 a温度变化记录极为相似, 我们尚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两个地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它地方则不一致.  相似文献   
945.
冰冻圈关键地区雪冰化学的时空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采用雪冰常量化学元素示踪体系, 系统分析了冰冻圈关键地区的南极冰盖、北极格陵兰和北极中心地带、以及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亚洲地区现代降水(表层雪冰)化学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点. 研究表明, 两极和高亚洲地区雪冰化学反映了全球或局地大气环境本底:南极现代雪冰化学代表了南半球或全球本底, 北极格陵兰地区代表了北半球对流层中部本底, 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雪冰化学则代表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部本底. 其中, 离子浓度在两极冰盖和喜马拉雅山高海拔地区接近, 而在青藏高原北部高海拔地区则高得多. 三个地区雪冰化学的季节分布特点是: 在南极冰盖, 海盐气溶胶的"丰"季形成雪层化学峰值, 在北极, 冬春季污染物(所谓"北极霾")和漂尘形成季节峰值, 在高亚洲, 主要是春季降尘形成明显污化层. 青藏高原上大风季节与干季重叠, 静风季节与湿季重叠, 决定了干湿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季节转换. 总之, 主要阴、阳离子在南、北极和高亚洲雪层中的时空分布揭示了大气气溶胶的源区和传输, 其形成过程与大尺度大气环流、季风和局地尘暴等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6.
为了研究不同生态地球化学区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山西离柳地区西部 ,以氟为例 ,运用地下水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及统计分析 ,得出 :(1)地氟病患病率及病情轻重程度 ,与水 (土 )中F-总量 (F总)及活度 (aF- )、络合物活度 (aMF)及其饱和指数 (βMF)呈正相关关系 ,符合一般规律 ;(2 )氟的不同存在形态的致病作用是aF- >F总 ,aNaF0 >aCaF+>aMgF+,βNaF0 >βCaF+>βMgF+;(3)水循环交替条件及有关组分含量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防治地氟病和地方性病症提供了定性、定量依据 ,也为同类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47.
大别山北部漫水河灰色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北大别杂岩主要由灰色片麻岩和斜长解闪岩组成。通过对大别山北部霍山漫水河花岗闪长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测定,得到中元古代、早三叠世和晚侏罗世3组年龄数据。中元古代的年龄老于灰色片麻岩集中在新元古代的锆石U-Pb上交点年龄,指示漫水河北部片麻岩中有古老锆石捕掳晶;早三叠世年龄指示该片麻岩中有印支期变质作用形成的锆石;晚侏罗世年龄表明灰色片麻岩中有燕山早期形成的岩浆锆石。根据北大别杂岩的构造背景、变质作用及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北大别杂岩中的部分灰色片麻岩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它们可能源自或混染了经过早三叠世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块俯冲基底。本文的结果表明,北大别杂岩既不是形成于白垩纪的岩浆杂岩,也不完全是形成于新元古代的TTG岩系,其中的部分灰色片麻岩为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即在白垩纪大规模岩浆作用前的燕山早期,北大别曾有过一次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48.
罗忠文 《地球科学》2002,27(3):267-270
在比较目前主要GIS存储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基于对象关系型数据库存储GIS数据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讨论了对象关系型数据库系统Postgre-SQL的特点及其适合于存储GIS数据的一些优异特性,主要包括基本的空间数据类型及内置空间操作符及可扩展机制等;并讨论了基于OpenGIS标准扩展该数据库以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存储的方法,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类型的扩展及空间操作扩展;最后讨论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展,在三维数据结构方面采用单纯复型作为基本数据模型,在空间的几何属性中引入几何体的包围盒,并通过R-树等索引函数进一步提高速度。另外还实现了空间数据操作的两类重要函数,即空间位置判断和并、交、分、割、裁剪等物体运算函数。所有的内核函数基于C及C 实现,而在客户端通过JAVA实现服务器数据的访问。  相似文献   
949.
几种GPS测速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GPS高精度定位结果、原始多普勒频移观测量,以及由载波相位中心差分而获得的多普勒频移观测值,它们都可以用来获得高精度的速度测量结果。主要从测速精度方面,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作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950.
全球大气角动量变化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本气象局GSM9603大气数值模式和客观分析资料以及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研究比较全球大气角动量变化。分析表明,三者大气质量再分布角动量东经90°E分量的符合程度要好于格林威治方向的分量;而且GSM9603对大气轴向相对角动量季节变化的强度模拟与其他两者一致,并明显优于第一阶段 AMIP 23个大气环流模式的平均模拟结果。另外,GSM9603大气相对角动量的年际变化基本显示了厄尔尼诺变化的主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