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Energetic electrons (e.g., 50 keV) travel along field lines with a high speed of around 20 REs−1. These swift electrons trace out field lines in the magnetosphere in a rather short time, and therefore can provide nearly instantaneous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nges in the field configuration in regions of geospace. The energetic electrons in the high latitude boundary regions (including the cusp) have been examined in detail by using Cluster/RAPID data for four consecutive high latitude/cusp crossings between 16 March and 19 March 2001. Energetic electrons with high and stable flux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ime interval when the IMF had a predominately positive Bz component. These electrons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plasma density exhibiting no obvious tailward plasma flow (<20 keV). On the other hand, no electrons or only spike-like electron event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cusp region during southward IMF. At that time, the plasma density was as high as that in the magnetosheath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a clear tailward flow. The fact that no stable 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were observed during southward IMF indicates that the cusp has an open field line geometry. Th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South and North high latitude magnetospheric boundary regions (including both North and South cusp) can be energetic particle trapping regions. The energetic electron observations provide new ways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usp processes. Finally, trajectory tracing of test particle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Tsyganenko 96 model; this demonstrates that energetic particles (both ions and electrons) may be indeed trapped in the high latitude magnetosphere.  相似文献   
412.
陕西大茅坪铜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碧口群火山岩中,是陕西勉略宁三角区西部较典型的铜矿之一,对该矿床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地指导在本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文中对原生晕分析数据,物探测量数据进行了不同方法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找矿模型。其中对原生晕,通过不同方法建立了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的概率筛分模型,因子分析及元素组合模型、标准化丰度法及轴向分带模型;对物探数据进行线性加权组合建立了综合物探异常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13.
比利时学者罗日叶用来分析问题情境的理论和工具系统被称为情境类型学。从高考真题与模拟题试题情境是否等价的角度出发,从辨别参数、内容参数、装扮参数三个维度对2017-2020年12套全国卷真题与12套各地模拟试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真题与模拟题的问题情境有较强等价性,但在一些维度也存在差异。命制模拟题时,可通过精研中小尺度区域,适当提升选择题的"广度"与综合题的"深度";深度融合情境背景与知识原理,保证试题效度;适当提升知识原理辨识难度与认识加工难度等路径,进一步提升命题质量。  相似文献   
414.
415.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416.
钱静  纵博  黄阳 《江苏地质》2023,47(2):159-165
通过对徐州煤矿地质资料的标准化整理,归纳并探讨多源数据融合的原则和标准,形成统一的空间坐标参数和数据格式,达到多源数据统一融合的目的。基于ArcGIS平台,建立涵盖基础地质、矿山开发利用、钻孔、采空区、塌陷及已治理区5大专题的煤矿地质资料数据库。项目成果纳入徐州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中,服务于矿政管理、矿地融合研究、工程建设新项目规划选址、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  相似文献   
417.
10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海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气温接近常年,月内气温起伏较大;南方连阴雨日数多,日照时数偏少。长时间的阴雨寡照给我国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气温变幅较大华南出现寒露风连阴雨时间长秋收秋播受影响  相似文献   
418.
本文用南京市1983—1985年3年10个环境监测站的降水酸度资料,分析了南京市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南京市降水酸度的pH值平均为5.09,pH值<5.60的酸雨频率百分数为42%。降水酸性正逐步增强,且城区重于郊区,郊区重于郊县。并指出:南京降水酸度与南京大气污染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