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黄土沉积中红光/反射光亮度值变化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黄上沉积的一个最直观的野外现象是黄色的黄土层与红色的古土壤层相间排列,在我国黄土高原,完整的黄土沉积具数十层古土壤。大量研究表明,黄土层堆积于干冷的冰期,古土壤则堆积于温湿的间冰期。冰期一间冰期旋回过程中,大气温度可随之作大幅度的波动。而土壤学...  相似文献   
12.
黄土沉积中红光/反射光亮度值变化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黄上沉积的一个最直观的野外现象是黄色的黄土层与红色的古土壤层相间排列,在我国黄土高原,完整的黄土沉积具数十层古土壤。大量研究表明,黄土层堆积于干冷的冰期,古土壤则堆积于温湿的间冰期。冰期一间冰期旋回过程中,大气温度可随之作大幅度的波动。而土壤学...  相似文献   
13.
年初先生谢世时,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未能在他弥留之际看上最后一眼,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感.在此之前,先生已转辗病榻一年有余,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却很少去看望他,惟恐他老人家化疗后抵抗力不足,我们把外面的病菌带给他.说实话,我们都没有最后的思想准备,先生尽管已九十高龄,但身体底子一直很好,国家在他罹病期间,又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坚信他会挺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三)时间标尺   总被引:54,自引:20,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对宝鸡黄土剖面的粒度组成以10cm 为间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分析,并以这条粒度曲线为基础,建立了一条适合黄土高原各代表性剖面的轨道调谐时间标尺。据此对37个古土壤的顶、底年龄作了估计。在建立这条时间标尺的过程中,各古地磁界线的K-Ar 年龄值基本保持不变。时间标尺建立后,对地轴倾斜度和岁差的特征周期进行了滤波,发现滤波曲线与理论计算值有很好的匹配。对比已有的两条深海轨道调谐时间标尺,宝鸡剖面时间标尺在时间分辨率及滤波曲线与理论计算值相匹配方面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36  
根据黄土中的气候替代性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本文作者发现2.5Ma以来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环流与全球冰量变化具有阶段性的耦合过程,即从2.5MaB.P.至今,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的耦合程度呈阶段性增强的趋势,其间有三个转折时期:2.5Ma B.P.前后、1.6Ma B.P.前后和0.8Ma B.P.前后。二者间的阶段性耦合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起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 (二)古气候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扼要介绍最近几年来在中国黄土高分辨率气候地层、第四纪古气候演化型式以及冷期和暖期中黄土高原古气候空间格局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根据土壤地层学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手段的结合,2.5 Ma来的中国黄土系列可划分出37个大的气候旋回,其中含74个气候阶段,这74个气候阶段又可细分为110个次级阶段。第四纪气候振荡的幅度受气候周期长短所控制。从冷期到暖期的气候转换具有突变性,从暖期到冷期的气候转换具有渐变性。冷期堆积的黄土与暖期形成的土壤在性状上都有地带性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从20世纪50年代海洋沉积氧同位素记录被揭示以来,经典的陆地4次冰期理论被新的认识所取代,人们发现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远远不止4次,并且从深海沉积和陆地黄土获取的古气候变化记录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以对比,为揭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机制构建了明确的框架。近年来有关末次冰期不稳定气候事件的揭示也为深入认识古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然而冰期—间冰期旋回机制、南北半球在冰期—间冰期循环过程中的耦合机制以及气候不稳定事件发生机制仍然是困扰古气候研究者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A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erform eleven 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e., TP10, TP10, .., TP100,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ltitude.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of East Asian climate to th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reconstructed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mid-Pliocene about 3 Ma ago. When the plateau is progressively uplifted, global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i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oling signals emerge onl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especially over and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larger magnitudes over land than over the oceans. On the contrary, annual surface temperature rises notably over Central Asia and most parts of Africa, as well as over northeasternmost Eurasia in the experiments TP60 to TP100. Meanwhile, the plateau uplift also leads to annual precipitation augment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but a reduction in northern Asia, the Indian Peninsula, much of Central Asia, parts of western Asia and the southern portions of northeastern Europe. Additionally, it is found that a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ystem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resent initially exists in the TP60 and is gradually intensified with the continued plateau uplift. At 850 hPa the plateau uplift induces an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time and two anomalous westerly currents respectively located to the south and nor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wintertime. In the mid-troposphere, similarto-modern spatial pattern of summertim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s only exhibited in the experiments TP60 to TP100, and the East Asian trough is steadily deepened in response to the progressive uplift an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时期东亚季风变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主张:古气候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应从动力因子和动力过程两个方面人手。通过对比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印度季风及全球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和频率特征,我们得到以下认识:1)大致在过去0.8Ma这个时段,东亚冬、夏季风基本上具同相位、同周期的互为消长演化特征;2)东南季风演化具0.1Ma的主导周期,而印度季风变化则以较短周期为主;3)东亚冬、夏季风与全球冰量变化在时间范畴上可作很好的对比,尤其是这三者均含有主导性的0.1Ma周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东亚季风演化的“全球冰量驱动模式”,并初步讨论了东亚季风变化对全球冰量变化响应的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国际南北两半球古气候计划简介刘东生,丁仲礼,郭正堂(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国际南北两半球古气候计划(PaleoclimatesoftheNorthernandSouthernHemispheres)简称为PANASH计划,由P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