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281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176篇
地质学   688篇
海洋学   23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7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5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针对阵列式振荡浮子波浪能转换设备,提出一种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研究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由一组阵列柱形水槽组成,水槽液面在水动力系统的驱动下,按照计算机设定的函数做升降运动;对该装置模型——柱形阵列水槽的假设,依据波浪理论进行了论证;对装置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技术参数、控制电路和操作运行等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对实验装置实际运行和测试情况做了介绍。结果表明:该实验装置设计合理可行,模拟波浪高度,远高于现有的造波水池,构成了一种专用的模拟造波装置;该装置为不同形式振荡浮子式波浪能转换设备的研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大振幅、高效灵活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992.
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广泛参与地球表层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一系列重要的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进程。近年来地表半导体矿物的相关研究,为矿物-微生物交互作用提供了崭新研究方向,揭示地表“日光-半导体矿物-微生物”系统电子传递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是地质微生物学交叉领域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地表不同生境“矿物膜”出发,以光电化学技术证实喀斯特、红壤、岩石漆“矿物膜”在1 000 min长时间循环实验中平均光电流值约为5.4、3.4、3.2 μA/cm2,证实“矿物膜”良好日光响应特性且铁锰氧化物矿物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基于笔者前期研究所发现的“矿物膜”电活性菌富集且与半导体矿物分布呈正相关性这一现象,本文进一步构建模拟光电子红壤细菌群落系统,20天后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提升,研究证实细菌群落具有模拟光电子响应活性,且电极与溶液群落均具有演化方向性;16S rRNA测序分析表明模拟光电子作用下ShewanellaPseudomonasStreptococcusLactobacillusAcinetobacter等电活性菌显著富集。综上,本文研究结果间接证实地表半导体矿物光电子可有效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促进电活性菌在“矿物膜”中富集。  相似文献   
993.
江苏有丰富的岩盐、芒硝等化工原料类资源。但由于缺乏整体的勘查和开发利用规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出现了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无序竞争,导致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开发资源、提高回采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综合利用溶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护生态环境等渠道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94.
凝析气藏油环的识别直接影响一个气田的开发方案制定的优劣,处理不当将会对气田的开采及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在非线性模式识别领域内的优势,研究证明依据流体的组合分特征,前人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的优点,可以对油环的存在与否做出较高精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995.
北冰洋北部欧亚冰盖晚第四纪形成的证据RobertF.Spielhagen等北冰洋地区冰盖的建立和消亡、融水量、冰盖的分布范围和成分的变化,直接影响北冰洋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变化,这已得到海洋学和(古)气候学领域学者们广泛的认同。以前,北冰洋中部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更新了G iantS软件包中绘图和数据编辑程序,有效地发挥MO组件开发的灵活性,实现了GPS网的图形绘制、数据编辑以及图库互动,为后期的图形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9.
1000.
冈底斯岩浆弧东端林芝地区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来自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窗口。本文对林芝布久地区西部产出的泥质片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含夕线石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白云母+夕线石+石英+金红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峰期变质温度和压力条件为~7.4kbar和~715℃。片岩的进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开始于~70Ma,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发生在61~48Ma。本文和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东端变质岩的变质条件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带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弧的中地壳和下地壳组成。同时,岩浆弧的下地壳主要由变质的基性和长英质岩浆岩组成,含少量变质沉积岩,而中地壳主要由变质的花岗质岩浆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我们认为在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和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断离,引起了岩浆弧地壳构造缩短加厚和幔源岩浆增生,进而导致上地壳的沉积岩被埋藏到中、下地壳,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高温变质和部分熔融作用。本研究不仅揭示出冈底斯岩浆弧经历了晚中生代-早新生代的变质作用,也为岩浆弧的地壳组成与空间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