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71.
光速测距仪     
菲左(Fizeau)于1849年设计用廻转齿轮的装置第一次在地面上测定光的速度,到1923年卡洛鲁斯(Karolus)与密特尔斯太台(Mit-telstaedl)采用克尔(Kerr)盒代替齿轮测定光的速度为299779公里/秒±20公里/秒。贝格斯莱特(Bergstrand)所设计的光束测距仪亦采用类似的原理,其基本概念如图1所示,L为一光源,用反光镜及透镜使光线聚成  相似文献   
72.
2004年5月西南季风潮及天气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13—22日广东省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华南前汛期天气过程。它是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相联系的。分析发现,这次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潮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上可分为“起潮”过程、“浪花”过程和“落潮”过程三个阶段。在这次过程中,印度洋南半球越赤道气流起了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以2004年5月初及5月中旬我国华南等地两次较大暴雨过程为例, 分析了西南季风潮与我国前汛期降水的关系。初步结论指出: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与我国华南降水, 特别是大暴雨的形成关系极为密切, 而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又与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直接有关。同时指出, 这次西南季风潮的爆发主要与来自85°~95°E孟加拉湾地区所在经度的越赤道气流有关, 它们是印度洋“半球间宏观系统”的一个部分。而南海季风潮仅仅是西南季风潮的一种特例, 在这两次重大降水过程中没有南海季风潮的爆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74.
朱福康  余鹤书  孙国武 《气象》1986,12(5):17-17
1979年我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经过4个月的野外观测和随后三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科学研究成果。南亚高压研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这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央气象台、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湖北  相似文献   
75.
朱福康 《气象》1986,12(5):25-28
一、前言 南亚高压是夏季对流层上部的一个大气活动中心。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是我国气象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兰州高原大气所曾根据南亚高压中心所在的位置,明确地定义为东部型和西部型。虽然由于南亚高压对各地的影响不同,南亚高压各年的活动范围也有差异,所以对如何具体地定义东  相似文献   
76.
1983年美国宇航局(NASA)咨询委员会成立了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SSC)。这个委员会强调了把地球作为一个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整体)和制定研究全球变化整体规划的重要性。这两个目的都是与地球未来的可居住性密切相关。 1984年该委员会收到了若干工作组报告,评述了地球科学各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于1985年6月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就今后10—15年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策略取得了一致性意见:1.确定了统一的全球研究策略。2.制定了从空间研究地球的整体规划。3.确认了新空间技术的重要性。4.强调了美国宇航局、海洋大气局(NOAA)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作用。5.认识到管理和领导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7.
南半球对北半球初夏季节转换的一种可能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福康  陆龙骅 《气象学报》1984,42(4):449-458
在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对1979年初夏季节转换的基本天气事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初夏季节转换过程中,南半球对北半球可能有一定的激发作用。并由此讨论了印度西南季风与中国初夏梅雨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78.
魏凤英  朱福康 《大气科学》2003,27(2):191-202
作者提出利用奇异谱主分量重建技术进行气象变量场尺度分离的新构想,并设计出尺度分离的具体实施方法.使用此方法对1998年7月下旬长江流域强暴雨过程的卫星观测亮温(TBB)场进行了试验性尺度分离.结果表明,该分离技术可以将这次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的基本结构清晰地分离出来.在天气尺度场上,长江流域呈现出明显的切变线上连续性对流云系的特征.在次天气尺度场上,可以清楚地显现出偶极子系统的演变特征,其活动与暴雨过程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79.
每年秋季大学开学时,父母亲友陪送新生报到的热闹场面,堪称中国高校“校园一景”,究其原因,担心孩子(其中不乏以高分录取名校者)出门到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学校,却是最重要的一条。相比国外学生,情况则大不相同。来华修学旅行的中学生,拿到一张交通旅游图,就敢骑着自行车满街跑,尽管语言难以沟通,尽管两国的交通规则还存在着巨大差异。老外来中国,到了首都机场,找到一张地图,便镇定自若,而我们有些出访的同志,一下飞机见不到迎候者就慌了神,不知该往哪里走。 追根溯源,大多数国民,包括广大青少年学生缺乏基本的地图素养和用图意识,不会使用地图这个最有效的工具。我国地图学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图科学又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然而,与之相比,国民接受地图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全国广大的中小学校,是我们宣传地图科学、普及地图知识、传承地图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图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