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4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2年,全球气温偏高,可能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九个最暖年,北半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二个最热的夏季。年内,2011/2012年拉尼娜事件于2012年初结束,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新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年初,低温、寒流和暴雪袭卷欧洲和东亚地区;5月,亚马孙河流域因强降水遭遇50年不遇的洪水;6—9月,美国发生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6月以来,多个强台风袭击东亚、东南亚和美国东海岸。全球极端偏暖事件主要出现在欧洲中部和南部、北美洲中部和南部、南美洲南部、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北部等地;极端偏冷事件主要出现在亚洲大部、欧洲东部和美洲东部的局部等地。欧洲中部、非洲西部、南美洲中南部、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南部等地区出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分析指出,大气环流异常是上述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直接原因;此外,全球变暖背景下西风基本流偏弱,环流经向度加大、移速减缓和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性增强,也为极端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背景。  相似文献   
32.
数值天气预报(NWP)过去几十年在热带气旋(TC)预报方面的最大进步是越来越准确的路径预报。对于登陆TC降水的预报,目前以数值模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预报能力还十分有限。围绕动力-统计结合之方法研究,初步发展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LTP)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基于路径相似的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之动力统计集合预报(LTP_DSEF)模型。该方法主要分为五步:TC路径预报、相似路径TC识别、其他特征相似性的判别、TC降水集合预报和最佳预报方案选择;涉及两个关键技术:TC降水分离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和TC路径相似面积指数(TSAI)。LTP DSEF模型对2012-2016年影响华南地区出现最大日降水量≥100 mm的21个TC的定量降水预报(QPF)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对登陆TC过程降水的预报结果优于动力模式。登陆TC过程降水≥50 mm情况下,建模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TS评分均高于动力模式(EC、GFS、T639)相应的最好表现。对LTP_DSEF模型三个最佳方案的参数取值分析显示,起报时刻参数设定为最临近影响时刻即TC对陆地产生降水的前一天12:00 UTC、集合参数取最大值时预报效果稳定趋好。  相似文献   
33.
台风暴雨灾害是台风三类灾害(暴雨、大风、风暴潮)之首,而台风极端降水是暴雨灾害的直接原因,对台风极端降水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对台风极端降水机理的认识和提高极端降水的预报水平。强台风“菲特”(1323)具有登陆强度历史罕见、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引发灾害重等特点,本文对“菲特”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菲特”的强降水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造成了杭州湾一带和浙闽交界处两个强降水中心。“菲特”极端降水之所以产生,源于环境因子、地形和内部条件多尺度相互作用:环境因子涉及双台风作用、弱冷空气侵入、台风倒槽、垂直风切变和高空急流等,其中“丹娜丝”台风外围偏东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菲特”极端降水形成的关键物理因子;山脉等地形增幅作用是浙江余姚等地出现历史性强降水的重要原因;水汽辐合和凝结与霰的融化和对流区雨滴的迁移是暴雨增幅重要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34.
基于中国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欧亚中纬度500 hPa高度场关键区正异常配置及其与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Regiona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Events, RELTE)的联系。结果表明,发生RELTE时乌拉尔山(简称乌山)、贝加尔湖(简称贝湖)和雅库茨克—鄂科斯克海(简称雅鄂)附近的某一区域出现高度场正异常的概率为0.83,即欧亚关键区500 hPa正高度距平场的相互匹配是形成RELTE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础上,将三个关键区域高度场异常配置分为7种类型:乌山型、贝湖型、雅鄂型、乌山—贝湖型、乌山—贝湖—雅鄂型、乌山—雅鄂型、贝湖—雅鄂型。不同类型异常模态对应的RELTE在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各有差异,如:乌山型对应RELTE以全国型为主,平均持续天数达14.2天;乌山—雅鄂型对应的RELTE以东北—华北型为主,事件平均持续天数为14.1天。此外,不同类型的异常配置均对应有超前于RELTE的前期特征,平均超前时间为1~8天不等。超前天数的空间分布、高度场异常的时间演化,进一步揭示了乌山以西和雅鄂以东两个方向高度场异常的发展并形成多种环流异常模态的过程,也验证了RELTE存在前期信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5.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60—2005年影响福建热带气旋(简称TC)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TC频数呈减少趋势;7—9月影响频数多,8月为最多;影响频次的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南海是影响TC生成频数最多的集中区域。分析了TC异常活动的环境场,在TC异常偏多年份,低层ITCZ位置偏北,西北太平洋(WNP)生成TC位置也较偏北,同时在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非常有利于TC的生成和发展。对于低压环流影响年份,在WNP区域TC生成频数偏多偏北情况下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TC较频繁,则影响福建TC数偏多;反之,ITCZ明显偏弱,中国东南沿海为异常的反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时,影响福建TC数偏少。对亚洲地区500 hPa大气环流分析发现,影响福建TC异常偏多(少)年份,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南)。  相似文献   
36.
基于1980—2014中国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的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 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的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 m/s)提升至12级(32.7 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年,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年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的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2011年夏季气候异常及主要异常事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011年夏季的中国气候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总体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西北西部、华北南部、江淮至江南一带,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出现了阶段性的较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过程。西南地区东部和广西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显著偏多。进一步对中国气候异常事件的成因分析表明:异常高压的长期维持,孟加拉湾的向北水汽输送偏弱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使其西侧的东南和偏南水汽输送对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小是导致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的大气环流因素;2010年秋季出现的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可能是西南干旱的一个重要外强迫条件。2011年夏季亚洲极涡偏弱偏小,欧亚中高纬地区经向环流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中纬度西太平洋地区海温持续偏低而激发反气旋性环流产生,造成西太平洋副高偏大偏强,冷暖气流在长江下游地区交汇造成降水显著偏多。  相似文献   
38.
2012年华南前汛期降水特征及环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袁媛  任福民  王艳姣  孙冷  郭艳君 《气象》2012,38(10):1247-1254
2012年华南前汛期于4月第2候开始,6月第5候结束。前汛期降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4月第2候至5月第3候的降水集中期(锋面降水),江南大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25%以上,第二阶段是5月第4候至6月第2候的少雨期,华南中部和东部降水偏少50%以上,第三阶段是6月第3—5候的第二个降水集中期(季风降水),江南东南部至华南中西部降水偏多50%以上。对各阶段大气环流距平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开始后,偏强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导致南下的冷空气偏强,偏强的低层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南方为整层水汽输送的异常辐合区,两者共同导致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的锋面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南海夏季风在爆发后偏弱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3候异常偏北是导致第二阶段前汛期降水明显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阶段,南海夏季风异常偏强,副高南落并增强,以及孟加拉湾季风槽的偏强使得华南前汛期此阶段的季风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39.
REDEFINING ENSO EPISODES BASED ON CHANGED CLIMATE REFERENCE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1], Japan[2] and the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Range Weather Forecasts have updated the climatic references in their operational meteorological products from the previous 1961 – 1990 reference period annual mean to the present 1971 – 2000 one. China, beginning from January 2003, also adopted the latter climate reference period. With the use of the new standard, the monthly mean field …  相似文献   
40.
台风暴雨灾害是台风三类灾害(暴雨、大风、风暴潮)之首,而台风极端降水是暴雨灾害的直接原因,对台风极端降水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对台风极端降水机理的认识和提高极端降水的预报水平.强台风“菲特”(1323)具有登陆强度历史罕见、降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引发灾害重等特点,本文对“菲特”极端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