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各地区1949—1990年间旱灾的受灾面积比和成灾面积比,分别与ENSO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ENSO指数与各地的旱灾事件有着一定的反相关关系,表明ENSO的发生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华北、东北、华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显著水平.通过对比各个分区对ENSO事件的响应程度,分析了其空间差异性.ENSO指数的变化与中国各地的旱灾有密切的联系,全球升温通过影响ENSO事件而影响中国的旱灾面积:全球升温影响下,ENSO指数升高,旱灾减少.  相似文献   
92.
我国横断山区1960-2008年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运用样条函数法、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横断山区27个气象站1960-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横断山区气温呈现统计意义上的变暖趋势,其中60和80年代气温相对较低,其他年代则较高,2000-2008时段年均温比多年均值高0.46oC。横断山区年均气温、春季气温、夏季气温、秋季气温和冬季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5oC10a-1、0.589oC10a-1、0.153oC10a-1、0.167oC10a-1和0.347oC10a-1,升温幅度表现出随纬度增高而加大的趋势,整个横断山区以沙鲁里山和大雪山南缘区域及梅里雪山地区为中心,春季升温幅度最大,冬季次之。横断山区年降水在60和70年代偏低,80年代以后相对偏高,特别是90年代比多年均值高29.84mm,进入2000年后相较90年代明显下降。横断山区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和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9.09mm10a-1、8.62mm10a-1、-1.5mm10a-1、1.53mm10a-1和1.47mm10a-1,只有春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水平检验;除夏季降水外,其他季节降水均表现出由西南向东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这是纵向岭谷对流经该区的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同时起着东西向阻隔作用和南北向通道作用的体现。横断山区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117oC10a-1和6.01mm10a-1,最为明显的是2000年后季风期降水明显降低;横断山区非季风期气温和降水的倾向率分别为0.25oC10a-1和7.47mm10a-1,均高于季风期。  相似文献   
93.
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冰芯,孢粉,黄土,湖泊和海平面变化记录揭示出,在全新世时,我国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事件,其中最重在的事件是全新世大暖期,由于青藏高原在存在。造成了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改变。形成了中国大陆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季风气候,从而导致全国各地大暖期在起讫时间,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在中国东部,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变化幅度较小,反映出西部高海拔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度和敏感度都比东部低海拔区域强,此外,不同区域的冰芯记录也有差异。古里雅冰芯记录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而敦德冰芯记录则与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趋势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94.
The humidity effect, namely the marked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able isotopic ratio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dew-point deficit ATd in the atmosphere, is put forward firstly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nd ATd are analyzed for the Urumqi and Kunming stations, which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δ18O and △Td exhibi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tations, their humidity effect is notabl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confidence level of the humidity effect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mount effect at Kunming, showing the marked influence of the humidity conditions in the atmosphere on stable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Using a kinetic model for stable isotopic fractio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ean monthly temperature at 500 hPa at Kunming, the variations of the δ18O in condensate in cloud are simulated. A ver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sim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