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51.
生态空心块体是一种兼有调控水流与生态修复功能的工程结构物,在海堤、丁坝等近海工程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设计多种来水来沙工况,研究生态空心块体与柔性植被共同影响下的水沙动力特性,重点探究生态空心块体内的水沙动力效应.结果 表明:生态空心块体组成的坝体结构缓流效果显著,坝体内外侧水流流速分布差异明显,坝体内部的水...  相似文献   
52.
长江口枯季水沙特性分析——以2003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3年2月长江口大面积水沙同步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长江口枯季水沙特性:a)垂线平均流速特性:时间上大潮>小潮,落潮>涨潮;纵向上由徐六泾向口门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少"的变化;断面上北支>南支,南港>北港,南槽最小.大潮徐六泾垂线平均流速为102cm/s,浑浊带水域北港最大,为128cm/s;口门水域南槽口外最大,为100cm/s.小潮徐六泾为78cm/s;浑浊带水域北槽最大,为83cm/s;口门水域北港口外最小,为36cm/s.b)垂线平均含沙量特性:时间上大潮>小潮,涨潮>落潮;纵向上由徐六泾向口门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断面上北支>南支,大潮北港>南港,小潮南港>北港,北槽较高,北港大潮较高,小潮最低.大潮徐六泾垂线平均含沙量为0.09kg/m3;浑浊带水域北港最高,为1.14kg/m3;口门水域南槽最高,为0.81kg/m3.小潮时徐六泾为0.06kg/m3,浑浊带水域北槽最高,为0.99kg/m3,口门水域北港最低,为0.09kg/m3.c)无论大小潮,水沙净通量均为北槽>北港>南槽.d)0.4H流速和含沙量能近似表示其对应的垂线平均值.南北槽大、小潮的水动力和含沙量分布均匀,变化较小,北港变化较大.e)流速和含沙量梯度表明,紊动强度大潮>小潮,落潮>涨潮,水体垂向混合的强度大潮>小潮,涨、落潮的水体垂向混合的强度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53.
刘红  何青  吉晓强  王亚  徐俊杰 《沉积学报》2008,26(5):833-843
通过对崇明东滩两个海滩剖面、表层沉积物和悬沙粒度以及同步水沙资料的分析,探讨波流共同作用下表层沉积物和地貌的分异规律。受波流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细,分选由破波带向两侧逐渐变差,偏度由极正偏变为正偏,峭度由很窄尖变为宽平和中等峭度。由破波带向岸方向,流速逐渐减小,含沙量逐渐增加。悬沙和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潮间带上部的悬沙主要来源于破波带泥沙的再悬浮。破波带内泥沙以“波浪掀沙”引起的分选运移为主,而破波带两侧的泥沙以潮流对破波带水体的“平流输移”为主。以潮汐水位和高精度海滩剖面数据对崇明东滩微地貌类型按高程进行了新的划分。  相似文献   
54.
拉萨地体南缘桑日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出露广泛, 多期次岩浆活动的叠加使得区内岩浆岩成分复杂、形成时代跨度大。为深入研究该地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 本文选取桑日县西侧塔木村附近的中酸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 开展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锆石U-Pb年龄表明桑日地区塔木村火山岩形成于91.7~90.8 Ma, 属于晚白垩世。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SiO2含量为55.79%~74.26%, MgO含量为1.31%~4.34%, 同时具有高Sr(平均含量为779×10–6)、低Y(8.36×10–6~ 15.85×10–6)、Yb(0.92×10–6~1.38×10–6)含量及高Sr/Y比值(36.28~105.59)的特征, 表明桑日晚白垩世火山岩为埃达克质岩石。同时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和Pb, 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 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值(0.704 152~0.704 515)和较高的143Nd/144Nd初始值(0.512 676~ 0.512 750)。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区域地质资料, 桑日地区晚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消减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是新特提斯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洋壳熔体上升过程中伴有地幔楔物质的加入并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55.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四川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宣威组物源,对于重建晚二叠世扬子克拉通周缘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峨眉山地区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进行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研究。宣威组泥岩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SiO2含量(平均49.42%)中等;砂岩成分大部分为火山岩屑,含有少量石英及长石,具中等的SiO2含量(平均44.12%),属于杂砂岩系列。泥岩与砂岩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较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微量元素相对大陆上地壳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Zr),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扬子克拉通周缘二叠系沉积岩数据,认为上二叠统宣威组顶部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古环境为富氧的淡水沉积环境;宣威组顶部沉积物物源不仅来自于近源搬运的峨眉山高Ti玄武岩,还接受了扬子克拉通的补给,扬子克拉通西缘晚二叠世时期是活动大陆边缘沉积。  相似文献   
56.
CT导向下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导20例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囊肿大小为3.6 ̄9.0cm,囊肿容积为35 ̄358ml。术后3个月 ̄一年后随访复查,疗效达95%。其中囊腔完全消失者为85%。文中就穿刺硬化技术,方法及操作经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国内外河口悬沙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河口悬沙通量研究的进展,目前对于河口悬沙通量主要采用模型研究、水文学方法、机制分解、仪器直接测量等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前物理模型的研究成果比较直观,但受到模型尺度和精度等的限制,数学模型研究具有快、准的优点,可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定性结果,但未能达到定量预报的程度;传统的水文学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河口地区悬移质泥沙在不同动力因子作用下的输移情况;机制分解法是比较成熟和可靠的方法,但该方法与河口动力机制和泥沙输移过程结合不够;使用先进仪器进行直接测量则受到仪器精度和取样点的布设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关于河口悬沙通量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和细化。  相似文献   
58.
径流是影响河口水沙输运的关键动力之一。以长江口为例,历史最大洪水为1954年的92 600m3/s,但以往洪枯季水沙观测期间的大通流量多数小于60000m3/s,对于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特征还缺少观测资料和相关研究报道。2020年长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大通洪峰流量高达84500m3/s。为认识特大流量情况下的河口水沙输移格局特征,文章基于2020年7月78 300 m3/s流量期间南槽中下段大小潮水沙盐定点观测资料,分析认识到大洪水期间南槽下段水体垂向混合良好,层化发生位置向海外移,表明大流量抑制了盐水入侵。对比分析历史不同流量情况下的南槽区域水沙资料,表明在特大径流作用下,南槽中下段区域盐度和悬沙浓度整体减小,相比在9 900 m3/s (2014年)、17 637 m3/s (2003年2月)和41 450 m3/s (2013)流量下,南槽下段大潮平均盐度分别减小75%、82%和82%,小潮分别减小80%、89%和91...  相似文献   
59.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长江口2003 年2 月采集的58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以同步水动力资料的分析表明, 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自江阴-口外逐渐变细, 由江阴附近的217.8 μm 减少到南槽口外的12.1 μm;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北港最大, 平均为126.2 μm, 北槽其次, 平均为48.4 μm, 南槽最小, 平均为14.2 μm; 口外海域则北槽最大, 为22.4 μm, 北港其次, 为16.5 μm, 南槽最小, 为12.1 μm。沉积物分选性大多为中等-很差, 中值粒径越大, 分选系数越 小; 沉积物偏度大多是近对称-极正偏; 峭度表现为中等峭度-很窄尖。横沙以上区域表层 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 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长江口主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与落潮历时、Ve/Vf 值和余流值等动力参数呈正相 关关系, 落潮动力条件是决定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大小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60.
长江分汊河口涨、落潮悬沙不对称特征及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入海河口由于径流的存在以及河口地貌形态的影响,存在涨、落潮水动力、悬沙以及盐度分布等不对称现象,同时这一不对称现象还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根据2013年7月和2014年1月洪、枯季长江口定点准同步水文泥沙调查结果,发现长江口分汊型河槽悬沙浓度在时间上存在洪枯季、大小潮不对称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东西向沿程分布、南北向横向分布以及垂向上表底层分布不对称特征。河势演变形成南、北支河口涨、落潮悬沙浓度不对称分布的整体格局;洪、枯季变化影响河口涨、落潮悬沙分布的再分配过程;大潮涨、落潮过程对悬沙分布不对称影响显著大于小潮;季节性风浪作用影响河口最大浑浊带涨、落潮悬沙不对称南北差异;底部高含沙浓度对口门段涨、落潮悬沙不对称性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