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走航式海面遥感参数自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合卫星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之校验,研制了走航式海面遥感参数自动观测系统,既满足了改善遥感数据精度的需要,又可为传统海洋学研究(海面微结构,海面温度与各种海面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独特的自校设计,保证了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
海甸溪是海口湾一条重要潮汐汊道。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大潮周期中,海甸溪内东向纳潮量为54.4×105m3/d,西向纳潮量为46.7×105m3/d,其净偷运量为7.7×105m3/d,方向由西向东,将海口湾水体输入横沟河,并与那里淡水泥和后排入外海,对海口湾内污染最严重的龙昆南路排污口起到重要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53.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54.
1999年夏季中国首次北极考察区水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 1 999年 7月至 9月中国首次北极考察队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南加拿大海盆的现场调查资料 ,本文分析了三个海区的水团特征 :( 1 )白令海水团主要由季节变化显著的白令海上层水团和中层水团以及深层水团组成 ;( 2 )楚科奇海水文特征受融结冰过程影响较大 ,1 999年7月和 8月差异较大 ,其水团主要为浅海变性水团 ,包括两个次级水团 ,楚科奇海夏季水和来自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变性的外海入侵水 ;( 3)南加拿大海盆的水团主要由受融结冰过程影响的表层水团、源于太平洋水的次表层水、源自北大西洋的中层水团和深层水团组成  相似文献   
55.
基于在一个连续层化条件下热带海洋波动的弱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建立的最低阶Lagrange余流协力学模型及由此导出的赤道波致Lagrange余流的一般解,导出了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第一斜压模态导致的最低阶Lagrange余流的表达式。从中发现,该波可产生纬向、经向和铅垂方向的Lagrange余流,其中水平分量与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的年平均值(约5cm/s)同量级;纬向和铅垂向余流关于赤道正对  相似文献   
56.
利用Argo剖面浮标的轨迹资料研究了棉兰老岛以东中层(1000~2000 m?)深度上的中尺度环流特征. 浮标漂移深度的轨迹表明, 棉兰老岛以东的中层环流包含非常显著的中尺度信号特征. 浮标的漂移流速表明了该区域的气旋式涡旋和反气旋式涡旋在1000 m深度上的平均切向速度约为20 cm·s-1, 随着深度增加速度有所降低, 在2000 m深度上流速约为10 cm·s-1. 以上结果暗示在棉兰老岛以东区域, 依据零速度参考面的动力计算可能存在着较大误差. 涡旋的平均涡度和赤道β 平面罗斯贝数表明, 这些中尺度涡旋对于棉兰老岛以东中层环流的质量和涡度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研究发现,北仑河口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北仑河及其周边小河径流挟沙;二是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掀沙。径流挟沙比潮流和波浪掀沙大。夏季汛期,由径流带入的泥沙大部分在航道附近落淤,形成河口大片浅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沿河用水逐年增多,河流输沙显著减少。而受潮流影响的主航道,偏向中国一侧,在上游供沙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河底冲刷,造成河口北冲西淤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