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51.
通过遥感构造综合解析,认为南天山东段榆树沟-铜花山地区为一巨型构造混杂带。该构造带可划分为南部和北部的两带变质褶皱地层系统、中带的构造混杂系统和不同期次的岩浆侵入体。结合同位素定年和岩浆侵入的综合对比与研究,认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五期构造运动,分别为:①南北向逆冲推覆,②北西西向左行走滑,⑧北西西向右行走滑,④南北向逆冲推覆,⑤北北西、北东向断裂。  相似文献   
52.
探地雷达在探测基岩起伏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介绍探地雷达的技术原理、解释方法及其在探测基岩起伏面中的应用 ,叙述了探地雷达在落家河铜矿选厂场地的成功探测  相似文献   
53.
西北地区古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北地区独特的旱寒条件, 一方面使古代生土建筑物得以建筑和保存, 另一方面, 强烈的冻融风蚀作用致使许多生土建筑坍塌殆尽, 导致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 通过对古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的模拟实验, 研究发现, 冻融风蚀是古代生土建筑物毁坏的主要因素. 当冻融次数相同, 随含水量增加, 风蚀强度增大, 尤其是当含水量相同条件下, 随冻融次数的增加, 风蚀量显著增大. 因此, 反复冻融循环作用所引起的土体微结构破坏是古代生土建筑物毁坏的主要原因, 而风蚀又是其主要动力机制. 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 5%LS和10%PS耐冻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蚀性, 因此, 在自然条件严酷的西北地区, 采用该防护材料是对古代生土建筑物进行科学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铜花山—榆树沟地区的解析研究,阐述了造山带复杂结构构造区遥感解析与构造解析交叉互动的优势。遥感解析以区域线状构造及由它划分的块状、片状地质体为宏观骨架(对应于构造解析划分的构造单元、构造均匀区段),以地质体中的岩体、构造岩石组合,线状、带状构造,透人性、非透人性面状(原始层理、新生面理)和褶皱等构造作为解析的结构构造要素,以造山带表壳组成和结构构造解析研究为主要内容。采用野外实测构造要素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分解造山带不同层次、不同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达到解析造山带内各级各类构造及其内部构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5.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活动强度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通过风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风速较小,在沙漠内部年平均风速与温度变化呈现“风热同步”现象;有效起沙风作用时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的频率相应减少,基本上都集中在6.1~10.0m/s之间;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除若羌地区外,整个沙漠属于低风能环境,且存在很大区域差异,对输沙贡献最大的风速以9.0~11.0m/s为主。  相似文献   
56.
基性岩墙群是重建古陆块聚合、伸展乃至裂解的关键标志之一。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相邻的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时空对比综 合分析表明,华北地块区发育2300Ma±和1700~1200Ma的两期基性岩墙群,分别代表了新太 古代和古元古代华北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扬子地块区发育800~620Ma的基性岩墙群, 反映了新元古代扬子古陆块的聚合、伸展过程。认为前震旦纪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可能是独 立古陆块或不同古陆块的组成部分。晋宁造山作用(1100~850Ma)和澄江伸展、裂解作用(800Ma±)是可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7.
多模态医学图象的SVD-ICP配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模态医学图象的配准在医学诊断和治疗计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的迭代最近点(SVD-ICP)的配准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SVD最优化解析方法和迭代搜索的优点来解决图象轮廓点的匹配问题,适用于不同模态医学图象之间的配准。我们关于CT-MRI和PET-MRI二维图象的配准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8.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输水对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8,他引:19  
自2000年起实施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以来,通过修建从博斯腾湖引水的第二输水系统和上、中游综合治理与灌区节水改造,5 a累计从大西海子水库输水17\^64亿m3,沿河自上至下改善生态面积达800 km2,补给地下水11亿m3,实现了下游河道季节流水和尾闾的积水,并使地下水位回升,初步恢复了塔里木河下游水流系统。这是下游绿色走廊在极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维持稳定的重要因子,为使其充分发挥生态功能,还需期待绿色走廊的生态植被复苏和扩展,为此,仍需每年继续输水,才能直接发挥防沙治沙效益。  相似文献   
59.
60.
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技术从青岛海域产柄海鞘Styela clava中分离鉴定出5种甾醇化合物,分别是(22Z)-26,27-二降-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胆甾-5,22-二稀-3β-醇(2),胆甾醇(3),胆甾烷醇(4),(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