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动电位极化法评价海底土腐蚀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设计的模拟海底沉积物腐蚀环境的电解池,研究动电位极化法评价海底土(1988年7月采于辽东湾)腐蚀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示出当材料表面状态不同时以及当海土温度和电阻率变化时电极过程的差异,可用于海底土腐蚀性的测试。  相似文献   
92.
磁性氧化铁阳极的研制及其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烧结法,研制了一种磁性氧化铁阳极,该电极机械性能较好,电阻率不高。在海水、海淡混合水、淡水及盐渍土多种介质中动电位极化和恒电流电解试验表明,电极极化不大,消耗率低,进一步改进电极构形和尺寸后,可在上述环境中试用。  相似文献   
93.
过去已知在峨眉山玄武岩顶部气孔状熔岩中含有杏仁状自然铜,但很少构成连续的铜矿体。虽然先后探明了几十个小型铜矿或矿化点,但始终未取得找矿突破。最近,在该熔岩层上下的凝灰岩中鉴别出难识别矿化类型,即与沥青和有机质碳紧密伴生的富铜矿石,甚至在气孔状熔岩中发现呈杏仁体含铜沥青,因而可能构成大规模矿化。在矿体中还见到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杏仁体和细网脉,与沥青团块抑或共生抑或稍晚于后者。通过对沥青和方解石的碳和碳氧同位素的测定,前者的δ^13CPDB值变化在-32.6‰~-30.9‰之间,后者的δ^18OSMOW和δ^13CPDB值分别为19.0‰~23.0‰和-18.4‰~-13.5‰。初步认为这些沥青为火山喷发后异地石油贯入及挥发的结果。与矿石密切相伴的葡萄石-绿泥石-方解石为矿化过程的蚀变产物。表明含铜流体流经沥青和有机碳富集这些地球化学障时卸载成矿。  相似文献   
94.
95.
本文用EPR法研究了白云鄂博矿床白云石中Mn~(2+)在Ca、Mg两个位置上的分配。通过比较白云石与菱镁矿中Mn~(2+)的精细结构线间的强度比,确定了几乎所有Mn~(2+)都处于Mg位置。其自旋哈密顿参数为:g=2.0022,A_∥=93.0×10~(-4)T,A_⊥=91.4×10~(-4)T,D=153.3×10~(-4)T。实验结果表明,白云石中Mn~(2+)的位置分配不取决于Mn~(2+)的浓度。离子半径和配位氧八面体畸变程度是控制位置分配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
97.
保持矩形图廓的变比例尺地图投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8.
钟业勋  胡毓钜 《地图》1993,(4):6-10
本文应用图像变换模型对常规地图编绘过程作了图像变换描述,使地图编绘过程上升到图像处理各个步骤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99.
泥盆纪地层广泛分布于南秦岭地区,为揭示南秦岭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目前,对于南秦岭泥盆纪沉积物源、构造环境存在争议,相关泥盆纪物质源区地壳生长仍旧缺乏深入讨论。本文通过对采自南秦岭佛坪地区泥盆纪砂岩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研究揭示,样品中锆石年龄主要分布于500~400 Ma 和1 300~700 Ma,少量为~1.85 Ga、~2.5 Ga和~2.7 Ga。这些碎屑锆石U-Pb 年龄和相应Hf同位素数据表明,该时期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南、北秦岭和华北板块南缘,缺少来自扬子板块北缘的物源供给。综合已发表的刘岭群碎屑锆石Hf同位素数据,我们识别出南秦岭泥盆纪物质源区存在3 期地壳生长事件,并且分别对应于北秦岭早古生代(500~407 Ma)弧岩浆岩事件、华北板块南缘新太古末期-古元古代早期(~2.5 Ga)和新太古代中期(~2.7 Ga)的岩浆事件。结合累积曲线分布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刘岭群该时期为前陆盆地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0.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对氮、磷营养盐的滞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磷是水域重要的营养或污染物质,大型水库修建将对江河氮、磷物质的输运产生重要影响.以金沙江华弹、向家坝水文站2006-2016年实测水质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污染物浓度与流量比值(TN/Q、TP/Q)与含沙量(S)的关系式,对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梯级水库蓄水前后进出库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华弹站不受蓄水影响,TN和TP浓度在0.38~1.41和0.01~0.73 mg/L之间变化,向家坝站蓄水前TN和TP浓度在0.32~1.33和0.03~0.42 mg/L之间变化,蓄水后在0.35~1.29和0.01~0.05 mg/L之间变化,蓄水后TN浓度较蓄水前略有升高,但TP浓度较蓄水前约降低75%;(2)蓄水前华弹站TN浓度与向家坝站基本接近,TP浓度总体低于向家坝站,蓄水后华弹站TN浓度低于向家坝站,TP浓度明显高于向家坝站;(3)金沙江TN以硝态氮(NO3--N)为主,占TN浓度的67.3%~91.8%;(4)两站的TN浓度随流量和含沙量变化较小,TP浓度与流量和含沙量均呈正相关关系;(5)华弹站TN、TP年通量在48357~135827和4720~14163 t之间变化,年均值分别为90337和8932 t,向家坝站蓄水前后TN年通量在64232~130966和71675~149647 t之间变化,蓄水后通量总体高于蓄水前,TP年通量在8851~18624和3131~7300 t之间变化,蓄水后通量远低于蓄水前;(6)水库蓄水对出库TN浓度与通量无明显影响,但TP浓度与通量较蓄水前明显降低,其中通量年均滞留率约为6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