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210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O3浓度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产量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介绍了O3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机制,对O3对作物光合与呼吸、生理生化过程和代谢物质、细胞透性、体内各类酶、组织器官以及其它功能的影响,根据美国NCLAN近10年的试验资料建立的O3浓度与作物产量的准线性关系,推算和评价了O3浓度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产量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22.
在站整理工作应該如何安排?与分站集中整編工作又应怎样配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問題。根据几年来在工作中的体会,按以下步驟和分工,我們认为是比較恰当的。一、水位、降水量、蒸发量、水化学、气象要素等一些可以直接进行統計的項目,可以按月在站整理,并制底表,于下年一月十日前一次完成复写,一  相似文献   
123.
锰是一种亲生物的元素,在锰成矿过程中,生物作用不可忽视。“有机质-金属”体系对锰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成因和地球化学意义,尤其是锰的氧化细菌和还原细菌是锰矿石建造形成的发展的主要和普遍存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4.
大别山高压变质杂岩中的硬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刘晓春  关雅先 《矿物学报》1993,13(4):341-345
本文描述了在大别山高压变质杂岩中新近发现的石榴硬玉石英岩的岩石学物质特征。对高压指示性矿物硬玉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化学成分及结构进行了精确测定和研究。认为石榴硬玉石英岩与柯石英榴辉岩形成于同一高温超高压物理化学条件,硬玉的出现主要受控于原岩特定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25.
中国几个盆地原油轻烃单体和正构烷烃系列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6.
河南省地台区中—晚元古代构造沉积盆地演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保德  吕国芳 《河南地质》1993,11(3):181-191
  相似文献   
127.
本文讨论了各向同性非均匀介质中运动方程近似为标量波动方程及标量波动方程近似为射线方程(动力学及运动学)的条件,也讨论了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还给出了射线振幅的一个新的数值解法。  相似文献   
128.
我们曾与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省地质局综合地质队共同对“吉林省中部下石炭变质火山岩系中金矿床的初步认识及其找矿方法”一文中那个二号异常带仅一平公里范围内进行了普查评价工作。通过四个月来取得的地质资料,初步加以整理,提出我们的看法,供同志们讨论,谬误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9.
关逸民 《气象》1976,2(11):46-46
  相似文献   
130.
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布在北京地区各方位上,震中距在20°-100°范围内的120次远震在本区15个地震台上的P波到时,研究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在正演时,远震的震源参数(λ、φ、h、o)采用BISC的数据,以J-B模型作为标准地球模型。 在反演中,采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直接解大型超定方程组Gm=t,而不借助于正规方程组GTGm=GTt。 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就1972年-1975年的资料所得的结果来看,存在东南的相对低速区(地壳中P波速度低10-14%,在上地幔中低8-9%),西北部的相对高速区(在地壳中P波速度高9%左右,进入上地幔后差异逐渐消失),中部是正常区。 在地表,速度差异带的分布与覆盖层的分布大体一致。而在深部,这种差异带的分布与地震活动性分布相当符合。而且,本区的几次强震:三河-平谷地震(1679年,M=8)、沙城地震(1730年,M=6 3/4)和唐山地震(1976年,M=7.8)的震源正好在这些速度差异带的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