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A P - σ regional climate model using a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to account for the thermal effects of the sub-grid scale orography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three heavy rainfall event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of 1991.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by considering the sub-grid scale topography scheme, o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during these three heavy rainfall events, most especially the second and third. It was also discovered that the rainfall was mainly due to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s, either with and without the sub-grid scale topography scheme, showed that the model using the scheme reproduced the convergenc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at the 850 hPa level and the ascending motion and moisture convergence center located at 500 hPa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However, some deviations still exist in the simu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moisture content, the convergence distribution and the moisture transportation route, which mainly result in lowe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level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ub-grid topography scheme modifi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components, especially at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ed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lea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nega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difference and positive temperature-lapse rate difference at 700 hPa, which possibly led to an improved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22.
渤海湾近岸海域的细菌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4年2月和5月应用AODC、DVC、HPC和TC法测定了渤海湾近岸海水的细菌丰度。其中AODC值变化范围为(5.3~192.0)×108/L个,DVC值为(3.8~122.0)×108/L个,HPC值为(2.00×104~4.95×107)/L,TC值为(0~>11 000).L-1个。海河口附近细菌丰度高于其它海域,说明该海域细菌分布受海河排污影响很大。同一海水样品的各细菌计数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935,P<0.01)。研究海域细菌丰度高于国内其它海区,海水受到的污染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23.
极端强降水的检测是气候变化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陕西地处南北气候分界线,探讨该区域的极端强降水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基于1961—2011年陕西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分析日最大降水量、日平均降水强度、夏季日最大降水量、夏季日平均降水强度、夏季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变暖背景下,陕西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年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发生频次均呈现增加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陕北的强降水发生频次增加明显,关中和陕南的年最大降水量增加显著。夏季强降水的空间变化则较为复杂,陕北夏季降水强度呈现一致的增加趋势,而关中和陕南夏季降水的强度和频次在各县区之间的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4.
总结分析了陕西省气象局减灾服务中心成立五年来,在探索实践具有陕西特色的"小实体·大网络"决策和应急气象服务机制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特别是在决策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深入推进决策应急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发展理念,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着力抓好基础核心业务、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及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等工作,努力向综合性气象防灾减灾方向发展,全面推进陕西公共气象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5.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7年东北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均存在7~9年的显著周期变化。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还存在5年和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东北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呈西南区域与东北区域相反的空间趋势分布,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辽宁大部、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低值区位于东北的东部地区;东北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高值区位于东北的东南部,低值区位于东北的西部。  相似文献   
26.
褐藻酸降解酶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病烂处分离出的2株别单胞菌属的褐藻酸降解菌(简称菌株A1,A2)进行了褐藻酸钠降解能力及胞外产物中褐藻酸酶特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株褐藻酸降解菌中,菌株A2表现出较强的对褐藻酸钠的降解能力;同时菌株A2所分泌的褐藻酸酶在pH 6.0~8.0相对稳定,30℃以下酶不易失活。在较低离子浓度时,Mn2 ,Ba2 对反应有较强的促进作用,Ag 和Pb2 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7.
孔石莼与2种海洋微藻的胞外滤液交叉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海洋大型海藻石莼(Ulva pertusaKjellm.)和海洋微藻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Kylin var.tsingtaoensis)、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Lebour)Balech)的滤液做了交叉培养研究,初步探索藻间的克生机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下,2种微藻滤液对石莼生长的影响均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温度处理的石莼滤液对青岛大扁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以推测:石莼对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来完成的;而石莼对青岛大扁藻的抑制作用和两种微藻对石莼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分泌胞外产物(Extracellular products,ECP)来实现的,至于其它的方式和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