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703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 毫秒
101.
对建立《乌鲁木齐气象灾害监测防御系统》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计划,并对该系统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坎伯恩矿业学院等关于干热岩体地热能源项目的研究经验清楚地表明:干热岩体热交换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然裂隙网络与原位应力状态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6.
关于通过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回顾了用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现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更合理的转换模型。地震动衰减模型中采用了与震源体大小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使换算模型能体现与近场高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峰值的饱和特性。确定衰减关系时除了考虑地震动或烈度的不确定性之外,还包含了震级M和距离R的不确定性,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考虑了场地原始烈度点与等震线的差别,使参与换算的地震动和烈度均取自于同一地点。文中还对转换所得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方差进行了合理估计,换算结果的不确定性综合了参考地区用原始资料进行烈度与地震动换算的离散性和参考地区与研究地区烈度衰减规律不确定性的差异,使之与当前人们对地震动不确定性的认识水平相协调。新模型不受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形式的限制。用新方法确定了华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四区的地震动幅值的衰减规律,并与华北、西南两区取得的少量强震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107.
108.
本文介绍了CASS(即南方内外业一体化测绘系统)野外数据采集、编码,成图系统配置、内业成图过程等。并就CASS成图的具体技术问题、数字化成图的发展前景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9.
延安地区自然降水南多北少,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水资源与降水分布一致,由于蒸发等消耗,全区缺水量5.54×106t,主要在3~6月.  相似文献   
110.
首次采用高精度、全自动、数字化、含有电磁场5个分量的 MT 测量系统,在中国西北祁连山中段进行剖面式 MT 监测中,获得了较为真实的青海共和7.0级地震(1990年4月)的临震电磁幅射前兆信息.使用全定量化的频谱分析新方法,并且综合剖面多次复测资料,在时间-空间的双度坐标上跟踪分析.结果指出,大震临震电磁幅射前兆谱的特征主要有:(1)呈传导电流为主的同步电场干扰型;(2)频谱分布的窄带性(0.5—20s);(3)振幅的奇异性(电场干扰脉冲幅值为正常值的10~2数量级);(4)一定程度上显示孕震源的方向性;(5)幅射的间发性(临震3天中出现3个高峰时段).更为有意义的是:在高峰期至发震时刻之间约有48小时的相对平静间歇,此间观测者就能够在现场迅速响应,作出临震预报的判据.MT 监测所获得的临震电磁幅射信息主要是传导电流,而地下较为普遍存在的壳内高导层可能为该传导电流回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便于被较远的 MT 监测点所接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