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6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利用ITS区和12SrRNA基因对广东徐闻地区7种滨珊瑚科珊瑚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ITS1检测到在58个样本中有48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800—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5—62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2—0.094之间;基于ITS2检测到43个单倍型,多样性在0.742—1.000之间,多态位点数在22—75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0.017—0.175之间。基于ITS区所得遗传分化系数在0.00409—0.12170之间(P<0.001),遗传分化不明显,7种珊瑚中,二异角孔珊瑚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2)以12SrRNA基因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基本吻合,7种珊瑚被分成了3个支系,滨珊瑚属3种为一个支系,二异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其余3种角孔珊瑚为一个支系。  相似文献   
92.
为分析湛江流沙湾海域优势渔种卵鳎的遗传多样性,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15对微卫星引物,以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固定指数等遗传参数为指标,评估卵鳎群体内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从1~12不等,平均为6.0;有效等位基因数从1.0~8.4,平均为4.0,多态性位点比例为53%,显示其具有中等杂合子水平,其中8个多态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为0.670~0.881,平均为0.800,观测杂合度(Ho)为0.353~1.000,平均为0.773,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616~0.870,平均为0.773,群体内固定指数F为-0.199~0.564,平均为0.046;流沙湾卵鳎群体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波吉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即6-苄氨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的生长和代谢影响。结果表明:6-BA在0.1-0.5mg.L^-1和2.4-D在0.1-7mg.L^-1的浓度范围内,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干重、叶绿素a含量、光全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作为虾塘波吉卵囊藻定向培育的生长调节剂。6-BA和2.4-D的最佳浓度分别是0.5mg.L^-1和1.5mg.L^-1。  相似文献   
94.
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和白斑笛鲷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白斑笛鲷(Lutjanus bohar)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液染色,观察分析获得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数目2N=48,染色总臂数为48。  相似文献   
95.
微绿球藻固定化培养及其对对虾养殖水质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褐藻酸钙作固定化载体,初步探讨了胶球直径、不同接种量、CaCl2溶液浓度、褐藻酸钠浓度等固定化条件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及其对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绿球藻固定化培养的最好条件是胶球的直径为2.5mm、微藻接种量为1×106 Cell/mL, CaCl2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褐藻酸钠溶液质量分数为2%。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固定化藻珠, 微绿球藻生长率较高,生长周期较长。实验期间固定化微绿球藻的生物量增加了约17倍,证明了它的生理活性不会因固定化而受干扰。引入固定化的微绿球藻不但可以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等有害因子的浓度,还能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使水体环境长时间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96.
有效氯对波吉卵囊藻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是集约化对虾养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优良微藻,能改善养殖水质,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本文通过累积培养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中常用含氯消毒剂对波吉卵囊藻的种群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对微藻种群生长有显著影响。有效氯浓度为0.5mg/L时,波吉卵囊藻的生理活性轻微下降:有效氯浓度为2.5mg/L时,引起波吉卵囊藻死亡,其叶绿素含量、藻体干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下降了64.72%,13.69%,38.95%和10.38%。且随浓度增加,毒性越大。用浓度小于0.5mg/L的有效氯来防治对虾疾病,不会破环以波吉卵囊为优势种群的微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7.
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卵巢的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以期了解红鳍笛鲷的繁殖特性,为其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红鳍笛鲷卵巢发育到生长成熟的过程,即卵巢从第1期发育到第4期,其生殖细胞可分为Ⅰ时相(卵原细胞),Ⅱ时相、Ⅲ时相、Ⅳ时相卵母细胞,在第2、3、4期卵巢中都发现有退化的卵母细胞形成的闭锁滤泡。4—6月龄卵巢分化完全,卵巢腔形成。卵原细胞从分散排列到成团排列在蓄卵板靠近卵巢腔一侧。8—25月龄的卵巢处于第2期,此时主要是Ⅱ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原细胞,还有少数Ⅲ时相的卵母细胞。25月龄卵巢处于第3期,卵母细胞主要为Ⅲ时相和Ⅱ时相,也有少量的Ⅳ时相的卵母细胞,还有卵原细胞。2.5—3龄红鳍笛鲷卵巢可达4期,卵巢内多数为Ⅳ时相卵母细胞和Ⅲ时相卵母细胞,也有一定数量的Ⅱ时相卵母细胞和少数分散分布的卵原细胞。  相似文献   
98.
大口黑鲈选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世代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利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大口黑鲈第2~4代选育群体及南水群体(对照)共12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获得2~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2.54。第2代(F_2)、第3代(F_3)、第4代(F_4)及南水群体(CG)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分别为:0.423、0.419、0.386、0.366。与F_2相比,F_4的遗传多样性减少8.76%,但与CG相比,F_4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大口黑鲈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趋向纯化,且仍有较大选育潜力。此外,尽管F_2与F_4的遗传距离(0.022)比F_2与F_3的(0.011)大,但世代间的F_(st)值(0.006~0.009)均小于0.05,且世代群体总遗传分化指数为0.013,表明选育群体已出现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99.
分别用pH6.32~9.76和盐度16.7~40.9共8个梯度的海水进行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 Lamarck)卵囊的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卵囊孵化最适pH范围在8.23~9.35之间,孵化率均在80%以上,pH8.81时高达93.7%;卵囊孵化适宜盐度范围为30.3~37.0,盐度40.9时仍有67.0%的孵化率,表现出耐高盐的特性,盐度低于27.6,孵化率明显下降。幼虫在15d的培育过程中,通过投喂不同的饵料,结果显示投喂单胞藻比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酵母效果好,单独投喂扁藻(Platymonas subcondiformis (Wille)Hazen)幼虫生长发育最快,体长增长倍数达1.90倍;投喂扁藻、小球藻(Chdorella spp.)、扁藻 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Palbana)、扁藻 小球藻幼虫的成活率相差不明显,分别为58.5%、54.3%、63.3%和50.3%,而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虾片、螺旋藻粉幼虫成活率则较低,只有3.6%和12.8%,投喂酵母第9天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00.
波纹龙虾呼吸系统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镜对波纹龙虾(Panulirushomarus)呼吸器官——鳃的横切面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鳃的外层由两层角质膜和一层立方上皮构成;鳃的背方上下排列的2个管腔分别为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腹方为结缔组织膜形成的鳃轴;鳃丝内有流入沟、流出沟和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走隔膜。采用Feulgen法等6种方法,对角质膜、鳃上皮、鳃丝、鳃轴、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等结构分别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