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5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28℃、33℃两种温度下,用海豚链球菌人工感染尼罗罗非鱼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两个温度水平病鱼的血清总蛋白(TP)随时间延长都呈现升高趋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33℃实验组ALT、AST活性比28℃实验组达峰值时间短,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钾(K+)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后降低,钠(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肌酐含量呈上升趋势;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28℃实验组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3℃实验组呈升高趋势;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33℃实验组各个时间点基本高于28℃实验组;球蛋白(GLO)随感染后时间延长呈现升高趋势,至120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温度组间各时间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33℃实验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28℃实验组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小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嗜酸性的红色小体,颗粒变性。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的尼罗罗非鱼肝脏、肾脏均有损伤,造成功能障碍,高温时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2.
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柱渗流试验,模拟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层的物理堵塞过程。通过测定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系数的时-空变化,系统分析和评价回灌液悬浮物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对堵塞的影响,并探讨含水介质的物理堵塞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回灌液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悬浮物首先在含水介质的表层沉积,当悬浮物浓度为50、100、200mg/L时,回灌结束后砂柱表层介质的渗透系数分别降至初始的21%、13%和4%,表明表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现象;悬浮物浓度的大小对深部介质的渗透性影响较弱。另外,当进-出水面的水头差△H较小(即水力坡度较小)时,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砂柱表层,当△H为19.25cm时,回灌结束后表层渗透系数降为初始的7%;随着△H的增大,物理堵塞深度和程度越大,当△H为48.64cm时,19~34cm深度砂层渗透系数变成初始的60%。  相似文献   
103.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南屯组砂岩类型主要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有少量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等。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1 500 m左右、1 850~2 050 m、2 300 m左右和2 600~2 800 m出现4个相对高孔隙带。造成相对高孔隙带出现的原因是原生孔隙保存和次生孔隙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较弱和自生粘土矿物包壳、自生石英微晶存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过程中,次生孔隙形成。  相似文献   
104.
铜钵庙组是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早白垩世发生初始裂陷的记录。铜钵庙组沉积早期,受强烈起伏的基底地貌和同生正断层活动的双重控制,塔南凹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铜钵庙组沉积晚期,断裂活动趋于平息,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笔者系统总结了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的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铜钵庙组沉积时期塔南凹陷出现雏形,沉积中心多且相对孤立,至南屯组沉积时期因同生正断层的进一步活动而连接成北东向条带状延伸的沉降带,盆地向西扩大。  相似文献   
105.
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测井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孔隙充填物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宜川—黄龙地区奥陶系上组合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储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类及次生灰岩。储集空间以硬石膏结核溶模孔为主,溶蚀孔洞、晶间孔次之,裂缝对储层储渗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孔隙度2%的居多(占73.8%),渗透率0.01×10~(-3)μm~2的最多(占86.6%)。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处于相对高能环境的砂屑滩、(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岩溶作用及白云石化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与之伴生的充填作用、压实作用及次生灰化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矿床的形成不为人所能见,由此决定找矿工作必然采取提出找矿假设和对其验证这种形式.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一些矿床的发现、发展史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一些找矿假设的思路和方法,及对其验证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7.
论横向构造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8.
目前,国内外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技术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类:单井分析技术、井间测试技术、室内模拟技术和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多种技术的综合。相对稀油而言,稠油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的研究起步较晚。辽河油田稠油的多数主力区块都进入吞吐开采中后期,通过油蒇精细描述,应用测井、室内模拟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研究稠油剩余油的分布,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中国铅锌矿的弧型构造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家柏  赵元艺 《矿床地质》1998,17(Z1):229-232
苜次从新的视角运用地质力学观点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铅锌矿的区域构造控矿规律,也可说是运用地质力学观点研究单矿种矿床的区域构造控矿规律。发现中国铅锌矿与弧型构造之闾有极密切的时空关系,绝大多数大(超大)、中型铅锌矿床均定位于成矿期前或同成矿期弧型构造的一定部位,弧型构造控制了中国铅锌矿的区域分布。运用这种规律,对于寻找新的铅锌矿床(特别是隐伏、半隐伏矿床)、择优筛选靶区和远景区带的潜力评价,既简明适用又很有意义。同时也为铅锌成矿作用等提出了一些有待深人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0.
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岩多参数同时测试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树根  单钰铭 《地学前缘》1998,5(2):332-332
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岩多参数同时测试技术刘树根单钰铭刘维国刘舜华(成都理工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油气储层在地层条件下不仅有较高的温度、较大的围压和上覆压力,而且有较大的不能忽视的孔隙压力。液体及孔隙压力对地球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