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01.
辽河油田以开采上第三系地下水为主,已出现降落漏斗、水质恶化及咸水入侵等问题。文章应用Visual MODFLOW模型,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确定了最佳开采量和最优开采布局。建议调减开采量和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以实现辽河油田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02.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了铁岭地区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的电导率特征,并圈定了其异常范围。对比研究证实,地下水的电导率异常与其污染状况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盐离子NO3-、NO2-及Mg2 等不仅是引起地下水污染的重要组分,也是导致电导率异常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3.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304.
采用自动气象站对东南极冰盖Lambert冰盆-Amery冰架雪面相对高程(SSH)变化进行了连续监测, 通过Argos卫星传输的逐时数据精确分析了冰盖LGB69地点和Amery冰架G3地点SSH的年内变化过程. 2002年2月至2003年1月一个整年资料得出, LGB69全年积累量为0.68 m, 与花杆网阵所得结果接近. 10月至次年4月南极夏季为主要积累期, 占全年SSH变化量的101.6%; 5~9月南极冬季期间雪面高度几无变化, 雪层密实化作用使之略有下降, 为全年SSH变化量的−1.6%. LGB69和G3雪面上升主要由雪面突升事件导致, 而且在LGB69较G3更频发. G3点每年有2~3次雪面突升事件, 均发生在夏季, 1999~2002年共发生8次明显突升事件. 2002年LGB69点4次突升事件均伴随空气湿度增加和太阳总辐射下降, 说明因降水过程导致. 下降风对LGB69点SSH变化有正向作用, 主要积累期风速的增大伴随着积雪增加, 大于7 m/s的吹雪临界风速引起表面高程的显著增加. 因大风天气有时伴随降水过程, 目前尚难于精确计算吹雪再堆积在全年物质积累中的百分比, 但估计其贡献率在35%以上.  相似文献   
305.
大气廓线综合探测系统及其应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介绍了大气廓线综合探测系统——风廓线仪与RASS雷达的工作原理,并以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种探测技术在国外高空探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它可以被用来推算湿度廓线,探测锋的热动力结构与垂直风结构,诊断热带地区行星边界层和降雨云系统。通过对中日科技人员2002年夏季在安徽省肥西县进行的中尺度天气观测试验资料分析,阐述了用风廓线仪和RASS雷达资料反演0.2~2.2km高度范围内湿度廓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06.
南极地区地面温度序列的建立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朋群  卞林根  陆龙骅 《气象》1994,20(11):10-15
分析了南极地区自1895年以来考察队零散观测和少数考察站的温度资料,结合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后连续观测的温度资料,建立了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序列并计算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趋势十分明显,气温比上个世纪末至少增加了1℃。  相似文献   
307.
贾朋群  卞林根  陆龙骅 《气象》1994,20(11):10-15
分析了南极地区自1895年以来考察队零散观测和少数考察站的温度资料,结合国际地球物理年以后连续观测的温度资料,建立了近百年来年平均气温序列并计算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趋势十分明显,气温比上个世纪末至少增加了1℃。  相似文献   
308.
为了研究软岩地基桥桩的荷载传递性状、破坏机理,并获取在该地质条件下更为可靠的桩基计算参数,对秦巴山区软岩地基3根钻孔灌注试桩进行竖向静载试验.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软岩地基桥桩试桩荷载沉降曲线呈陡降型,实测竖向极限承载力为20500kN,桩的破坏方式为桩身材料强度破坏;淤泥质亚黏土地层中的碎石起到一定的骨架作用,增强了此地层桩极限侧阻力,发挥极限侧阻力所需的桩土(岩)相对位移为4~8mm;强风化砾岩表现为加工软化型,发挥极限侧阻力所需的桩土(岩)相对位移为3~8mm;中风化砂砾岩表现为明显的加工硬化型,所需的桩岩相对位移大,且桩极限侧阻力的特征点不明显;淤泥质亚黏土地层桩侧阻力占总荷载的60%~70%,随着桩顶荷载的逐步加大,该地层桩侧阻力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嵌岩段桩侧阻力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达到55%~65%,嵌岩段桩侧阻力沿桩深的分布曲线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试桩为端承摩擦桩,桩端阻力约占桩顶荷载的20%左右,且未充分发挥,在上部结构允许的沉降范围内,适当增加桩端的沉降有利于端阻力的发挥;桩侧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建议单桩承载力设计时分别采用不同的端阻力和侧阻力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309.
南极臭氧洞的影响因子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和台站观测的南极臭氧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臭氧近年来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探讨了南极臭氧洞期间中山站臭氧突变过程与大气动力的作用。结果显示,平流层氯和溴的卤化物当量(EESC)和平流层温度是影响南极臭氧洞面积的关键因子。臭氧总量与EESC和平流层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表明两站虽然都位于臭氧洞边缘,EESC和平流层温度对臭氧总量的变化仍然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验证了EESC参数在东南极大陆沿岸具有适用性。 EESC的年代际变化与臭氧变化趋势相似,臭氧的年际变化与平流层温度关系密切。回归结果表明,2010年后臭氧洞面积逐渐减小,在2070年左右可能恢复到1980年前的水平,但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10.
A one-dimensional thermodynamic model of melt pond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The observation data measured in the summer of 2010 by the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2010) are used to partially parameterize equations and to validate results of the model.About 85% of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passed through the melt pond surface,and some of it was released in the form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However,the released energy was very little(about 15%),compared to th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More than 58.6% of the incident energy was absorbed by melt pond water,which caused pond-covered ice melting and variation of pond water temperature.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 of melt pond had a diurnal variation and its value ranged between 0.0°C and 0.3°C.The melting rate of upper pond-covered ice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two times faster than snow-covered ice.At same time,the change of melting rate was relatively quick for pond depth less than 0.4 m,while the melting rate kept relatively constant(about 1.0 cm/d) for pond depth greater than 0.4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