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黑富地l井钻遇的上二叠统林西组碎屑岩样品进行微体化石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进而探讨该区林西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获得的Protohaploxypinus fertilis-Piceaepollenites opimus-Alisporites communis孢...  相似文献   
332.
冻土与结构接触面的力学性能对寒区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为研究不同因素对粉质黏土与混凝土衬砌接触面冻结强度的影响, 设计考虑含水率、 冻结温度、 冻结时间的三水平正交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在冻结初期, 提高土体含水率, 降低冻结温度, 延长冻结时间有利于接触面早期冻结强度的提升, 且这种作用效果是线性的。基于显著性分析理论, 发现含水率、 冻结温度、 冻结时间对接触面早期冻结强度的显著性等级均为极显著, 三者之中, 冻结温度影响最大, 含水率影响最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 忽略因素之间的二阶交互作用, 建立了考虑含水率、 冻结温度、 冻结时间作用的粉质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的冻结强度预测模型, 为类似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33.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过程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地质时期,所以晚二叠世林西组沉积环境对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曾有双壳、叶肢介、植物及孢粉化石记录,但鲜有介形虫化石报道。在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研究中首次发现介形虫化石,经初步研究,主要分子有Kemeroviana,Volganella,Iniella,Qitaina,Darwinuloides,Palaeocypridopsis,Tomiella,DarwinulaUrumqiella等,暂划为Volganella-Kemeroviana组合,其时代为晚二叠世。与俄罗斯地台晚二叠世介形虫化石群关系较为密切,部分属种曾见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从介形虫化石组合特征和保存特点来看,其生存环境为淡水湖泊,故认为这一地区的林西组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334.
东南极Princess Elizabeth冰盖近地层大气参数的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2年东南极Princess Elizabeth冰盖自动气象梯度观测点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资料,分析了冰盖上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大气稳定度、整体输送系数及有关气象要素特征,并与中山站同期的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站的海拔高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异,LGB69站的年平均气温为-25.6℃,比中山站低16.4℃,进入内陆每10km,海拔高度上升约110m,温度下降约1℃.南极内陆冰盖的湍流热通量具有明显的年变化,感热通量年平均值为-17.9W/m2,潜热通量为-0.9W/m2,年平均冷源强度(Qh+Qe)为-18.8W/m2,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热量.LGB69站近地层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中性层结下的整体输送系数为2.6×10-3,当风速大于8m/s后,整体输送系数趋于常数.LGB69站是南极地区典型下降风区,年平均风速比中山站大2.0m/s,其下降风出现的风向频和风速均大于中山站.  相似文献   
335.
卞鸿翔 《中国岩溶》1991,10(3):239-243
<正> 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公元1637年春季在湖南南部(简称湘南地区)进行了长达115日的考察。湘南地区气候温暖,降雨充沛。这里除南岭,南岳等中山区为花岗岩及变质岩外,广大丘陵低山区古生代碳酸盐岩分布相当广泛,亚热带季风型岩溶地貌在这里发育较为典型。徐霞客在湘南寻访名山幽壑、奇峰异洞,对岩溶地貌的研究成为他这次旅行考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36.
辽宁北部地区地形分异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北地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存在植被垂直分异现象,中部平原区和西部沙质草甸草原区存在植被水平分异现象.对它们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区域地形特征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地方气候和小气候、风化和成土作用、水文地质作用、表生带地球化学过程等生态环境条件,进而控制和影响着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即地形影响和决定生态环境条件,进而影响生物界(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地形与生物界具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密切关系.中小地形影响小气候,而小气候影响生物.  相似文献   
337.
涡度相关仪倾斜订正方法的比较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973暴雨项目2002年在安徽肥西观测的涡度相关资料,针对目前涡度相关法中存在的仪器倾斜误差问题,采用两种倾斜订正方法计算湍流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次坐标轴旋转倾斜订正方法和平面拟合方法均可以对仪器倾斜引起的误差进行坐标旋转订正,有效剔除仪器倾斜引起的侧向应力的影响,以及仪彝倾斜时水平方向风速引起的虚假湍流通量,提高了湍流通量的计算精度.两种倾斜订正方法各有一定适用条倬,平面拟合方法优于三次坐标轴旋转倾斜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338.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是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北极边界层实地考察和研究始于上世纪 90年代 ,近 1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本文从大气科学角度阐述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意义 ,回顾了国内外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新进展 ,提出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39.
内蒙古突泉盆地南部突D2井钻遇厚层的暗色泥岩,发现具有晚二叠世特征的孢粉化石。为获取精确的地层同位素年龄,对500.0m井段发育的粉砂岩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到100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结果表明:碎屑锆石按年龄和频率分布特征可以分为5组:245.0~279.0 Ma(12颗,占12%),峰值年龄为263.0 Ma;282.0~346.0Ma(48颗,占48%);355.0~531.0Ma(21颗,占21%);615.0~993.0Ma(6颗,占6%);1.022~2.163Ga(13颗,占13%,207Pb/206Pb年龄)。最小年龄段年龄的加权平均为(261.7±6.2)Ma(MSWD=0.93,12颗),与最小峰值263.0 Ma的年龄吻合,测年样品沉积时间下限为263.0 Ma,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证实突泉盆地存在林西组暗色泥岩,以及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上存在的第二套广泛连续发育的低阻层为林西组。沉积物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体来自东北各地块,同时存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物源信息((1.658±0.023)、(1.877±0.016)、(1.891±0.041)、(2.163±0.011)Ga)。林西组沉积时期,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开始俯冲碰撞过程,最终闭合时间在晚二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340.
对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3井所钻遇的侵入岩进行同位素U-Pb年代学分析,以探讨其形成期次和构造演化特征,并对所侵入的地层进行时代约束.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45.5±1.9 Ma,表明侵入岩的结晶年龄为早中三叠世,指示松辽盆地北部发育早中三叠世岩浆热事件.同时存在两组捕获的锆石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