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33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2002年8月20日长白山天池火山小震震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02年7~9月,采用15台宽频带流动地震仪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进行了近3个月的地震观测,记录到大量发生在天池火山附近的地震和多次小震群。对2002年8月20日的小震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发生在长白山天池内的西南部,震源深度距离天池水面一般小于4km深,震群的震中位置呈北西向线性分布。地震记录的频谱分析表明,该震群为典型的火山构造类型地震。在观测中发现HSZ和DZD台的地震记录低频成份丰富,这可能与台站附近的局部介质变化或低速的断层带有关。我们认为震群可能是由火山深部活动诱发的局部断裂活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92.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火山  相似文献   
93.
数字程控放大器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动控制系统或智能仪器中,如果测量信号的范围比较大,为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经常采取改变量程的办法,当改变量程时测量放大器的增益也相应地加以改变,这种变化通常是自动进行,即不需要人为的改变电路连接,而是通过软件实现放大器增益的改变,这样可以实现仪器量程的自动切换,另外,通过改变增益的方法使系统功能增强,在核测量中,稳谱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变输入信号的放大倍数,这就需要用到数字控制放大器,并针对核仪器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要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且放大倍数调节要求精细,该文提供了这种数控放大的一种设计方案,它的放大倍数范围为9-9.999,其倍数的调节步长为0.001倍。  相似文献   
94.
如果地幔的钙钛矿中存在两个分层的地球化学储集层或有矿物相变,那么这两个地球化学层或矿物相之间的边界就可能位于1800km的深度到核幔边界(CMB)之间。我们通过对密集的太平洋西北地震台网(PNSN)数百个短周期垂直分量远震地震波形叠加,搜寻可以在该边界上产生的ScP前驱波(S-P反射波)。太平洋西北地震台网记录了清晰的ScP震相,并保存有4个地震的P-ScP时间窗。估计我们的探测阚值的阻抗反差大于4%。没有资料证明在1800km与核幔边界之间存在陡变结构,意味着在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以下1800km至核幔边界之间不存在陡变的地震不连续面:除非不连续面不是陡变的,存在大的地形起伏,或小的阻抗变化。虽然不是结论性的,但这个观测与在这一深度范围没有全球范围的地球化学储集层的边界和没有相变的地球模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5.
与发生在西藏北部昆仑断层西部一段的2001年Mw7.8级中昆仑地震有关的的野外地质调查使得我们可以约束约400km长、走滑位移达16.3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根据对野外调查得到的地质构造、构造地形特征、位移空间分布以及远震波形分析,破裂带可以分为4段。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是一个几乎纯走滑机制的破裂。地震数据反演结果表明,破裂以双侧破裂形式起始于西端的震中区附近,并且很快以单侧破裂形式传播380km,最大破裂区局限在震中以东150~280km的子断层段上,这与野外调查结果一致。最大位移地区的平均应力降估计为7MPa,为板内地震的典型值。  相似文献   
96.
地球对大地震的响应研究可以看作大的岩石变形试验,其中突然的应力变化在下地壳和上地幔产生粘性流动使得地表产生可观测到的震后变形(Nur and Mavko,1974).实验室中的试验表明,热的岩石层中岩石的粘性流动变形可由幂次率来表征,其中应变速率与应力的n次幂成比例(Kirhy and Kronenberg,1987;Carter and Tsenn,1987)。  相似文献   
97.
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兆荣  吴建平 《地震学报》1995,17(4):493-498
本文讨论了地震成核问题.加速是成核相的属性,也是地震失稳的一个必要条件.若以方程d/dt=C/(tf--t)n表征成核过程的加速特性,则可将其概括为地震释放速率比例于失稳破裂剩余时间的负幂.根据这一原理,对1975年辽宁海城MS7.3地震的前震序列进行回顾性分析,表明主震的失稳破裂时间tf和震级可成功地被估算,但要求所测相关系数r2达极大;且主震时间的估算误差一般小于所用最后一个数据点与主震之间剩余时间的一半或更少.   相似文献   
98.
井间电磁波CT中的非块体分段反演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用网格节点表示的介质中直射线追踪的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发现当井间CT 应用于强不均匀体存在的区域时,反演结果往往会严重失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对测量数据分段反演的新算法。首先利用强信号(即弱衰减)确定衰减量较小的背景介质的衰减系数,固定背景介质的衰减系数(或对其加入强约束),然后逐渐用较弱的信号确定衰减系数较大的介质在井间的分布,直至反演出整个井间的吸收系数分布。实践表明,当强不均匀体存在时,运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明显优于不作分段时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We have collected 432 vertical component records from 45 stations of new CENC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Center)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These recor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Q0 (Q at 1Hz) and η values of Lg coda from each station by the stack spectral ratio (SSR) method. Then the tomography method was applied to obtaining lateral variation of Q0 and η values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Q0 value varies between 150 and 600 in the studied areas. Yunnan, southwest Sichuan, and northwest Myanmar show the lowest Q0 value (Q0〈240) and the crust of these regions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icated crack and strong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highest Q0 value (Qo〉510) exists in the border of southern Mongolia, Alxa and Ordos block. The η value varies between 0.45 and 0.75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00.
约有0.4%的爆发性火山喷发是发生在大的远震后几天之内。偶尔这些"触发的"喷发会比预期的要大很多。人们已经从岩浆超压发生变化当中提出几个机制来解释这种触发,包括气泡增多、气泡上升引起的压力转移,以及岩浆房的翻转。另外,触发喷发也可能是由于岩浆周围的岩石发生破裂而引起的。所有这些机制都需要能够增强由地震引起的小静态应力变化,或者能够将(较大的)瞬变、动态应变转化为永久性压力变化的过程。除了应力的粘弹性松弛外,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导致触发喷发的延迟,不过要把地震和延迟触发喷发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泥火山和间歇泉同样会对远震产生反应。能够从超过几百米深处释放出泥浆的泥火山可以被震动所导致的液化作用而触发,因此近似于从地表几米范围内产生的小泥火山。主间歇泉通道周围的岩石骨架由于出现新的破裂而导致其渗透性发生变化。因此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会观测到它们喷发的频度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