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71.
长期以来,中元古界待建系下马岭组和“新元古界”龙山组之间是否存在3亿多年的“大型不整合”,一直有较大争议.本文应用地层学、沉积学、碎屑锆石定年,以及锂同位素、常量与微量元素等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下马岭组-龙山组,由不同级别、厚度不等、由粗到细的砂泥岩正旋回组成,由下至上发育局限台地(潟湖)-浅海陆棚-潮坪-滨岸-潮滩沉积序列,特别是龙山组底部含砾砂岩不具有大地构造意义底砾岩属性.龙山组和上覆景儿峪组砂岩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均老于16亿年,未发现来自下马岭组1.32~1.2Ga大火山岩省(锆石)物源.从下马岭组顶部到龙山组下部,δ7Li呈逐渐上升趋势,Li含量则渐次降低,化学蚀变指数减小;同时K2O/Al2O3和Fe O/Fe2O3降低,Na2O/Al2O3升高,Li/Al、V/Cr和V(V+Ni)等小幅增或减.二者界面处Ce/Ce*呈正异常,Eu/Eu*呈负异常,Rb/Sr...  相似文献   
172.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早二叠世沉积期发育大面积的砂岩,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浊流等重力流砂体。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层理为主,单砂体厚度大,浊流沉积以粒序层理为主,砂泥互层频繁。通过陆相湖盆、野外露头剖面、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结合重力流沉积背景下各成因砂体测井曲线形态、垂向的发育厚度、连续性及组合特征,确定了沙湾凹陷西斜坡受重力流形成机制、坡折带形态、坡折带古地貌和同沉积断裂的影响,重力流不呈经典的扇形。按形态可分为水道-湖底扇、扇形2大类。并从坡折带及平面形态和地震属性上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为沉积优势相带。砂质碎屑流沉积区虽是油气藏有利聚集分布带,但分布面积较广。进一步确定规模储层发育带,明确了“北河南扇”的沉积特征,为有利区的优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3.
"咦,真的舒服多了,肩颈也不怎么疼了,你的按摩技术真不错."近日,在信阳市固始县徐集乡中心卫生院理疗科,一位刚刚接受过按摩治疗的患者高兴地说道. 为患者按摩的李加华,是一位盲人,家住固始县徐集乡赵岗村.27年前,爱人丁昌侠因视神经萎缩失明.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患有先天性眼底病的李加华也突发眼疾,左眼失明,右眼视物...  相似文献   
174.
对从软土的地质成因及分布、工程性质、勘察技术手段、力学性质等方面对软土地区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同行和前辈的工程经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5.
遥感图像应用发展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质量的遥感图像往往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参数。通过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研究,不仅能够为遥感图像的处理提供先验信息,还能够对遥感图像的客观质量评价和传感器的成像效果进行评估。为了克服现有的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方法计算参数获取困难、等级数量少的缺点,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分类机能,通过改进特征提取网络和等级分类设计,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模型。通过质量等级分类预处理后,利用经典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目标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西北工业大学遥感图像数据集上质量等级分类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和F1最高能达到0.976、0.972、0.974和0.973, 优于传统算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既拓展了深度学习的应用领域,又为遥感图像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6.
选取广西河池市岩溶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相的TM影像,采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探讨该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非岩溶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近20年来,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其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从1990年的30.81%增加到2010年的53.66%,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其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从1990年的9.63%、17.25%和31.97%下降到2010年的8.54%、9.88%和26.74%。(2)近20年来,岩溶区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率比非岩溶区的大,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是37.74%,非岩溶区仅为是3.28%。而非岩溶区的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率则比岩溶区的要大,非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分别是54.30%、57.47%、26.75%、75.77%,而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分别是34.87%、43.07%、16.34%、71.55%。(3)1990-2000年岩溶区中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2000-2010年的要大,两个时期的变化率分别是4.68%、0.11%和5.68%、1.79%。2000-2010年低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1990-2000年的要大,两个时期的变化率分别是1.75%、5.07%和1.64%、3.59%。2000-2010年非岩溶区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1990-2000年的大,1990-2000年的变化幅度是8.38%,2000-2010年的变化幅度是16.04%。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这种差异,主要由于两者间的岩性条件不同所引起。  相似文献   
177.
数字技术在航空伽马能谱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峰值采样保持的模拟能谱仪无法满足大尺寸多晶体高计数率的航空能谱测量。本系统采用了Y/U双通道数控增益放大器实现了谱漂的双16位分辨率调节范围,通过高速ADC与CPLD实现数字化能谱仪,在CPLD内部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基线恢复与峰高数据采集,保证了能量分辨率。结果表明:计数最大通过率大于100k/s,1 024道分辨率137Cs峰谱漂±1道,能量起始阈20 keV。实验证明本系统功耗低,性能可靠,体积小,可应用于航空能谱测量的场合。  相似文献   
178.
在距离灌渠不同距离的包气带中钻孔取样,测定了33个土壤样品中的pH值和Ba、Cr、Cu、Fe、Mn、Ni、Pb、Zn、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对这8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进行数据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①重金属元素Cr、Cu、Ni、Pb和Zn主要来源于污水,Fe、Mn和Ba除来源于污水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土壤母质;②Cu、Cr、Pb、Zn和Ni的空间分布差异大,变异系数可达75.22%,主要富集表层0~0.3 m深度处和黏土层(黏土层起始深度在1.2~1.5 m,厚度40 cm)中,Fe、Mn和Ba在垂向上主要呈平均分布,空间分布的变异系数为19.09%~33.10%;③包气带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的3~8倍,已经在包气带表层0~0.3 m深度处和黏土层中积累,而且Ba、Cu、Fe、Mn、Ni、Zn等重金属元素已经迁移到潜水层。  相似文献   
179.
利用二十面体施奈德等积多面体投影构建了球面多分辨率六边形层次网格;通过边界四元组将六边形单元分解到四元三角形及其子单元中处理;利用改进的四元三角网编码方案建立了网格的数字空间、单元层次编码模型和不同实体在球面上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球面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精度.  相似文献   
180.
GB-InSAR(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由于其灵活性、分辨率高、观测周期短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滑坡、露天煤矿、大坝、建筑物的形变监测中。采用GB-InSAR技术应用于振动测量中,设计试验对某高速路的高架桥桥梁进行振动测量探索试验,探索其在短周期内的振动情况。试验结果得出,GB-InSAR技术可以探测到桥梁存在0.1~3.6 mm的振幅,1.0~4.0 Hz的振动频率。目前该技术在桥梁振动测量领域的应用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望今后能克服传统振动测量的复杂操作,拓宽振动测量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