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城市大型立交桥的三维可视化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为解决常规三维建模过程中存在的制作周期长、工作量大以及多层立交桥存在遮挡导致数据缺失等诸多问题,结合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的特点及优势,本文提出采用车载激光扫描进行城市大型立交桥三维建模技术实现方法,得到了一套可行的数据采集工艺和三维建模技术实现方案。以北京西三环南路丽泽桥三维建模为例,进行了立交桥车载扫描外业点云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三维边线提取、立交桥三维建模,从而证明车载激光扫描系统用于建立高精度城市立交桥三维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2.
对从软土的地质成因及分布、工程性质、勘察技术手段、力学性质等方面对软土地区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同行和前辈的工程经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3.
遥感图像应用发展对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质量的遥感图像往往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参数。通过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研究,不仅能够为遥感图像的处理提供先验信息,还能够对遥感图像的客观质量评价和传感器的成像效果进行评估。为了克服现有的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方法计算参数获取困难、等级数量少的缺点,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分类机能,通过改进特征提取网络和等级分类设计,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模型。通过质量等级分类预处理后,利用经典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目标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西北工业大学遥感图像数据集上质量等级分类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率和F1最高能达到0.976、0.972、0.974和0.973, 优于传统算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遥感图像质量等级分类,既拓展了深度学习的应用领域,又为遥感图像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4.
选取广西河池市岩溶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个时相的TM影像,采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探讨该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非岩溶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近20年来,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增加,其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从1990年的30.81%增加到2010年的53.66%,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其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从1990年的9.63%、17.25%和31.97%下降到2010年的8.54%、9.88%和26.74%。(2)近20年来,岩溶区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率比非岩溶区的大,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是37.74%,非岩溶区仅为是3.28%。而非岩溶区的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率则比岩溶区的要大,非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分别是54.30%、57.47%、26.75%、75.77%,而岩溶区的面积变化率分别是34.87%、43.07%、16.34%、71.55%。(3)1990-2000年岩溶区中较低植被覆盖区、中度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2000-2010年的要大,两个时期的变化率分别是4.68%、0.11%和5.68%、1.79%。2000-2010年低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1990-2000年的要大,两个时期的变化率分别是1.75%、5.07%和1.64%、3.59%。2000-2010年非岩溶区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变化幅度比1990-2000年的大,1990-2000年的变化幅度是8.38%,2000-2010年的变化幅度是16.04%。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这种差异,主要由于两者间的岩性条件不同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5.
数字技术在航空伽马能谱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峰值采样保持的模拟能谱仪无法满足大尺寸多晶体高计数率的航空能谱测量。本系统采用了Y/U双通道数控增益放大器实现了谱漂的双16位分辨率调节范围,通过高速ADC与CPLD实现数字化能谱仪,在CPLD内部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基线恢复与峰高数据采集,保证了能量分辨率。结果表明:计数最大通过率大于100k/s,1 024道分辨率137Cs峰谱漂±1道,能量起始阈20 keV。实验证明本系统功耗低,性能可靠,体积小,可应用于航空能谱测量的场合。  相似文献   
186.
在距离灌渠不同距离的包气带中钻孔取样,测定了33个土壤样品中的pH值和Ba、Cr、Cu、Fe、Mn、Ni、Pb、Zn、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对这8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进行数据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①重金属元素Cr、Cu、Ni、Pb和Zn主要来源于污水,Fe、Mn和Ba除来源于污水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土壤母质;②Cu、Cr、Pb、Zn和Ni的空间分布差异大,变异系数可达75.22%,主要富集表层0~0.3 m深度处和黏土层(黏土层起始深度在1.2~1.5 m,厚度40 cm)中,Fe、Mn和Ba在垂向上主要呈平均分布,空间分布的变异系数为19.09%~33.10%;③包气带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的3~8倍,已经在包气带表层0~0.3 m深度处和黏土层中积累,而且Ba、Cu、Fe、Mn、Ni、Zn等重金属元素已经迁移到潜水层。  相似文献   
187.
利用二十面体施奈德等积多面体投影构建了球面多分辨率六边形层次网格;通过边界四元组将六边形单元分解到四元三角形及其子单元中处理;利用改进的四元三角网编码方案建立了网格的数字空间、单元层次编码模型和不同实体在球面上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球面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现有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精度.  相似文献   
188.
GB-InSAR(ground-bas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由于其灵活性、分辨率高、观测周期短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滑坡、露天煤矿、大坝、建筑物的形变监测中。采用GB-InSAR技术应用于振动测量中,设计试验对某高速路的高架桥桥梁进行振动测量探索试验,探索其在短周期内的振动情况。试验结果得出,GB-InSAR技术可以探测到桥梁存在0.1~3.6 mm的振幅,1.0~4.0 Hz的振动频率。目前该技术在桥梁振动测量领域的应用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望今后能克服传统振动测量的复杂操作,拓宽振动测量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9.
中国北方从东到西绵延3000 km范围上的华北克拉通、塔里木克拉通及其中间微地块上都保存有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记录,但有关它的年代学、冰川规模、古地理重建和大地构造背景等存有争论。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碛岩空间分布、地层与沉积层序,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等,结合以往国内外文献,系统分析了埃迪卡拉纪冰川上述有关问题。研究揭示,埃迪卡拉纪时期,国内外应存在年轻于(Gaskiers)580 Ma的冰期;中国北方埃迪卡拉纪冰川时限约562.5~551 Ma,堆积了冰下、冰缘和冰前沉积相(物),构成垂向上(由下至上)从冰下至冰前与海相冰碛物沉积层序,符合大陆冰川(盖)沉积响应样式;此外,国内外埃迪卡拉纪冰碛岩及冰川剥蚀地貌均十分发育;部分冰碛岩之上还可见盖帽白云岩,并呈现与成冰纪盖帽白云岩类似的沉积构造,但彼此碳同位素剖面却不尽相同;本研究推测,埃迪卡拉纪时期,原特提斯洋及周缘大陆(群)可能普遍存在至少是洲际性大陆冰盖,甚至是全球性的冰期。研究认为,埃迪卡拉纪时期的亚洲陆块群应与冈瓦纳大陆缺乏构造亲缘性的若干重要证据。本文研究结果在埃迪卡拉纪大陆及其古地理重建和大地构造背景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0.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沉积学研究相对较少,大巴山城口地区更为薄弱,特别是成冰系木座组/明月组和代安河组是否存在冰川沉积缺乏详细的沉积学解释,制约了对扬子克拉通成冰纪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不利于该时期地层格架的厘定和区域对比。本文选择城口地区四个典型成冰系剖面开展精细地层学和沉积学解剖,识别出了发育冰川擦痕砾石、坠石和冰下软沉积变形等冰川沉积标志,证明代安河组和木座组/明月组为冰川成因,并划分出陆相冰川、冰缘和海相冰川等沉积相类型。进而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上下地层结构、地化指标(如化学蚀变指数等)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等特征将代安河组二分,一段对比古城组,二段对比大塘坡组,木座组/明月组对比南沱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区域对比,重新厘定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的地层格架,认为其可与相邻神农架以及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对比。恢复了城口—神农架地区成冰系沉积演化过程:斯图特冰期发育着由冰海至陆地再至冰海的冰川进退旋回,随后间冰期的广泛海侵形成了碳质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潟湖环境;随着全球气温再次下降引发马雷诺冰期,经历了多次从冰海近缘至冰海远缘的冰川沉积动态演化过程,并伴随有冰盖打开最终至成冰纪结束。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