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  相似文献   
22.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主要发育NWW、NW向两组逆冲断裂。断裂在平面上主要为两种组合形式:“入”字型组合与雁列式组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表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断裂在剖面上的组合主要为叠瓦式、背冲式、对冲式和正花状组合。盆地主要发育NWW向的构造带和NW向构造带,NWW向的构造带具左行压扭性,NW向构造带具右行压扭性,起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压扭作用,构造变形机制为力源来自于SSW向的压扭作用。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70年以来,“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了积累,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20世纪末至今,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全面实施,使得“青藏高原”再次成为新的热点研究区。笔者试图将前人的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与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为一体,进一步探讨全国重点成矿片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笔者认为,该区地壳深部区域性布的低速低阻层(部分熔融状态的高温热源体)是导致“一江两河”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4.
本文首先概述了特提斯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及其研究现状,然后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特提斯造山带研究进行重点介绍,认为这一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无论是其造山带作用方式还是其造山体的来源均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  相似文献   
25.
对来自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反转构造带上的 5口钻井 (XL1,XL2 ,XH,XY,XT)的 17个样品 (11个磷灰石、6个锆石样品 )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样品的地层年代介于渐新世和上新世之间。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表明 ,各样品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小于 (2 2 5± 2 5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则比锆石的要复杂。南侧 XT和XY两口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大于相应的地层年龄 ,而北侧的 3口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则小于相应的地层年龄。磷灰石年龄的分布表明西湖凹陷南部第三系地层所经历的最大沉积埋深小于北部 ,反转程度南弱北强。对于裂变径迹年龄小于地层年龄的样品 ,对地层剥蚀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  相似文献   
26.
造山进程与高压剥露模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地表侵蚀与地下(热)构造过程联合制约,造山带剥露作用随造山类型/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形样式和岩浆特点。挤压逆冲与侵蚀其同作用可将地壳岩石抬和或剥露至地表,而伸展作用则可驱动地幔深处高压单元向地表折返剥露,大规模伸展剥露与造山带根部热软化、边界层拆沉以及板块断离作用有关。浮力作用只能驱使高压岩块剥露至壳悭边 界处,但它无法解释这些岩块如何在地壳内部运移剥露。此外,楔角回流作用可驱使包裹在泥质/蛇纹岩楔中榴辉岩块向地表折返剥露,而且俯冲带迁移对于造山带剥露过程的驱动作用也不容忽视。(超)高压变质带大规模折返剥露过程往往与造山进程不同阶段多种机制的联合驱动有关。  相似文献   
27.
反转构造的研究已成为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转构造模拟和实践所得出的断层组合形态和形成顺序有助于对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和逆冲带的正确认识。由于张性断层的控制作用,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薄壳构造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普遍适用,构造剖面的平衡恢复因此亦需加倍谨慎。在造山带研究中,还需注意反转构造与走滑构造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28.
对南大别黄镇低温榴辉岩中不同粒径的石榴石颗粒所具有的不同化学成分分带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扩散调整模型,运用扩散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榴辉岩中石榴石经过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之后,其成分环带经约23 Ma的扩散调整形成现在的组分特征。黄镇榴辉岩在峰期变质之后曾经历的是一个约6℃/Ma冷却过程,该过程持续了约23 Ma。黄镇榴辉岩不大可能与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一样受到过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9.
有效厚度拟合定量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超覆点的迁移是层序地层分析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的重要依据。受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或二者共同作用影响,地层超覆点在沉积后常被剥蚀。如何恢复其原始沉积时的位置,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提出。基于地层厚度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次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特点,采用指数与线性相结合的分段函数模型,利用未剥蚀区地层厚度数据拟合外推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该方法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大型三角洲沉积区及坳陷型盆地,应用于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层分析,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0.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