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将分数阶傅氏变换引入地震数据空间预测滤波中,研究滤波效果与信号保真的最佳折衷.利用分数阶傅氏变换把信号旋转变换到任意1个角度时"频"平面,运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求取空间预测滤波算子,实现预测滤波;通过数据相关系数和相对误差能量曲线评价滤波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找到1个合适的分数阶域,使得分数阶域空间预测滤波能够在压制噪声和保留信号特征两方面达到最佳折衷,较一般f-x域预测滤波具有更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22.
在研究了国内、外大量有关油田套损机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海拉尔油田贝301区块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导致套损的诸多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定量计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同时,建立套损参数判别模型,计算出套损参数,并将数据处理结果与实际套损资料进行对比可知,套损参数判别模型建立比较合理,判断正确率达到了85%以上.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23.
利用碳氧比规范化处理,将碳氧比值限制在广义动态范围之内解决零值漂移问题,使用通用解释模型处理碳氧比资料。利用试验数据分析了碳氧比能谱测井零值漂移与产额的关系。建立了高精度碳氧比能谱精细解释标准。在精细研究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测井资料,综合评价储层,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效果。该方法实际处理了大庆、辽河等油田的多口井,效果表明,该解释方法的综合解释符合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24.
通过方位角的Fourier变换及关于径向的Hankel变换,将柱坐标系下一般形式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和本构方程转化为波数域内非齐次的二阶常微分方程组,利用初参数法,建立了介质层传递矩阵.利用层间完全接触条件,给出了任意埋藏源层状弹性半空间频域奇异解,时域奇异解可通过关于频率的Fourier积分得到,该方法可应用到固体、流体层的情况.  相似文献   
25.
根据测井曲线,运用费歇准则导出了识别砂岩油层大孔道的判别函数,判别函数是测井曲线的线性组合。利用此判别函数实现了在微机上用费歇方法识别大孔道的问题。针对大庆某地区一模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正确率达85%以上,结果表明,费歇判别法是识别大孔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利用Fourier变换及矩阵传递技术,导出了在任意震源力作用下多层粘弹性半无限地基平面问题的一般解析表达式。本文的方法概念清晰、公式简便实用。文中给出了计算实例,所得结果与现有文献的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7.
上部洋壳内的热液对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而且非常重要的地质过程. 在简单的平面边界条件下, 渗透率强烈地影响着热液循环的形态、对流体的大小及流体速度场. 通过使用高级数值模拟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地层渗透率结构、地层非均质性、裂缝带及侵入体影响下的热液对流. 其中, 地质模型由沉积物、高渗基岩层、低渗基岩层三部分组成. 当高渗基岩层内的渗透率大于10倍的沉积物内渗透率时, 高渗层内发生对流现象. 热液循环的形态及流体流速受地层渗透率结构、高渗层内渗透率变化、裂缝带及冷却侵入体的强烈影响. 而地层非均质性(垂向与横向渗透率比值为1.5)对热液循环的影响相对较弱. 基岩内裂缝带是影响流场的最重要因素; 局部侵入体的影响范围只局限于其上方的对流强度, 而对区域规模的流动影响较小. 因此, 热液循环的关键因素是良好的渗透带(通道)及长期的热源, 而不包括流体来源.  相似文献   
28.
本文根据义马组(Jyi)的各种沉积特征,结合垂直层序,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剖析,认为义马组由下往上可分为三段:下部砾岩段主要是一套冲积扇体系沉积;中部砂岩段主要是一套湖滨三角洲体系沉积;上部泥岩段主要是一套湖泊体系沉积。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沉积环境对义马组主要可采煤层2_3煤和2_1煤煤厚和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识别低效无效循环带是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后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将可拓理论引入到低效无效循环带的识别研究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低效无效循环带形成规律、表现特征,建立可拓理论识别低效无效循环带的模型,进而通过可拓识别方法进行识别。实际资料处理识别正确率为86.5%,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0.
帝汶海槽位于东南亚班达海与澳大利亚西北帝汶海之间的外班达岛弧,新近纪以来特别是晚中新世—晚上新世期间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的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和帝汶海槽的变形,影响了区域内的构造活动。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边缘正断层主要控制了台地、地垒和地堑构造,帝汶海槽北部在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岛隆升与海槽沉降双重作用下形成一系列逆冲和褶皱,海槽底部NE-SW向逆冲断层为海槽变形前锋,控制了海槽形态。构造特征与天然地震特征表明,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班达俯冲带位于帝汶岛与内班达岛弧之间的翁拜海峡,以平均约62°的高角度俯冲,俯冲深度超过600 km,深部震源与上部震源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带间断,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已逐渐减缓趋于停止,但由弧—陆碰撞引发的帝汶海槽与帝汶岛变形仍在持续,内班达岛弧正在沿班达海发生变形。在俯冲作用相对平衡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可能会转变为造山作用,未来内班达岛弧可能会隆升形成内、外班达岛弧双重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