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2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黄河三角洲北部潮间带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64-1976年在黄河河口区选取的两条潮滩断面水准测量和底质粒度分析资料,并对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探讨黄河三角洲北部潮滩对黄河口南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开敞程度较高的断面,潮间带狭窄,水边线附近形成贝壳担,从高潮位到低潮位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差,表现出波浪作用特征;在开敞程度较低的断面,潮间带较宽,由高潮位向中潮位沉积物逐渐变粗,再向下粒径基本不变,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分选变好,潮流作用较为显著。此外,两断面下部均形成了波浪侵蚀陡坎。这些特征说明黄河改道后,这晨岩滩波浪作用加强,其侵蚀效应已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2.
火山边缘是与大量岩浆的侵入和排出有关的被动边缘 ,就象北大西洋 /拉布拉多—巴芬体系一样 ,这种岩浆作用出现在板块解体和早期的大洋扩张期间或之前。解体之前的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 ,面积达 1 0 6km2。陆—洋边界出现了与板块解体同期的火山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 ,它形成了向海倾斜的厚火山楔形体和火山沉积层 ( SDV) ,后者组成了地震研究中的向海倾斜反射系列 ( SDRS)。在它们的下部 ,SDV也含有解体前的玄武岩。大多数火山边缘似乎发育成与羽状物有关的热软流层。对于这种关系是否有规律还存在争议 ,这里不进行讨论。火…  相似文献   
33.
墨西哥湾盆地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中生代被动边缘盆地的例子.它构成了泛大陆裂谷和拉伸作用(包括之后的解体、海底扩张和热冷却)的一部分.其西部与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下面俯冲有关的构造事件影响了北美西部内陆(包括墨西哥)的很大一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东部海区编图及基本地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编制新的海区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显得非常必要.中国东部海区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表层沉积物分布图和区域构造图.本研究通过利用数字化编图技术对新旧资料进行同化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大范围、基于新资料的图件成果.此外,在编图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5.
曹妃甸填海工程阻断浅滩潮道后的初期,老龙沟深槽以淤积为主;中期则由于从海底大规模的取土填海造地及局部的沿沟挖沙引起了老龙沟深槽的加深;通过对2008年10月和2011年10月3个横切老龙沟深槽剖面的测深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曹妃甸填海工程阻断浅滩潮道的后期(2009年以来)老龙沟深槽还是以淤积为主.这可能是随着曹妃甸工程主要填海阶段的逐渐结束,从海底取土数量的逐渐减少甚至停止,在浅滩潮道仍然没有开通的情况下,老龙沟深槽必然又恢复了淤积.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笔者提出的阻断浅滩潮道会引起老龙沟深槽淤积的推断.因此,有必要再开通浅滩潮道,使原来的潮流系统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以减轻老龙沟深槽的淤积和保护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青岛近海1 561 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测量剖面解译,在多条剖面中发现研究区存在多期发育的古河道,虽然保存较完整的地层不多,但大部分河流亚相地层被保存。测年资料表明,这些河流多形成在37 000~11 000 a之间,河流床底最大埋深(海底起算)约-32 m,一般在-20~-28 m,最大单个河面宽约1 500 m。根据现在所见河道的轮廓形态,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发育有滩心洲的河道、平底河道、不对称河道、连续多期发育的河道、窄陡型河道和对称型河道。并对河流的形成机理和古地理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7.
根据深海钻探样品分析,对东太平洋地区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层球粒陨石标准化值曲线平缓,重稀土相对富集,各层Ce严重亏损(第2层轻度亏损),各层的Eu仅轻度亏损.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比其它层含量高得多.此外,该层还富含Fe及指示地外成因的Ni、Co、Ir等元素,且底部富含微玻璃陨石.这些特征说明该含金属粘土层的形成与火山活动有明显关系,其底部可能还与陨击作用相联系.从区域地质情况来看,始新世末期有明显的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微玻璃陨石广泛发育,说明该时期有明显的灾变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8.
近几年来,陨击对地学的影响逐渐受到科学家的重视。始新世以来,微玻璃陨石事件至少有5期,分别发生在距今0.7~0.83Ma、1.04Ma、2.14~2.30Ma、14.7Ma和35Ma。微玻璃陨石事件及陨击事件对地质历史的气候、环境、生物甚至地质构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9.
海岸侵蚀和海底滑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论述了海岸带及浅海两种主要的地质灾害-海岸侵蚀和海底滑坡的危害及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0.
长岛地质遗迹成因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世界罕见的海洋地质遗迹--黄渤海分界线砾脊、海蚀栈道等成因进行了探讨.综合评价认为,长岛是开展海洋动力沉积作用和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的极佳基地;13处主要地质遗迹的美学价值半定量评价表明高观赏度者达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