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0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518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6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新疆东部地区因产出大量镁铁-超镁铁岩体及相伴的矿床而被地质界广为关注,这些岩体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多形成独立的铜镍矿(如黄山铜镍矿)或伴生有岩浆铜镍硫化物矿物,具有一定的铜镍硫化物成矿潜力。然而,相邻的内蒙古  相似文献   
962.
以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及野外新鲜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划分页岩微纳米级孔隙类型,并对其发育程度和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页岩样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页岩微观孔隙发育主控因素,试图建立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定性或半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分为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3大类,包括7个亚类。有机质粒内孔结构特征为球状、细瓶颈状和墨水瓶状,无机孔主要为串珠状、球状和楔状,微裂缝呈四方开口的平行板状、夹板状。有机质粒内孔、矿物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具有较好连通性,可作为页岩气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其次为宏孔,孔隙直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50 nm。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5 nm孔隙所提供,页岩孔隙孔径越小,对比表面积贡献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吸附聚集,随着孔隙体积的增加,比表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碳含量是控制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和比表面积的最重要内因,特别体现在对微孔和中孔发育的控制上;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但对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控作用不明显;脆性矿物含量主要控制宏孔发育,对页岩吸附的贡献可以忽略;热演化程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微纳米孔隙体积随着成熟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高过成熟页岩,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比表面积大小次序为Ⅰ型>Ⅱ型>Ⅲ型。  相似文献   
963.
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插穗长度与龄级、外源激素浓度、插穗留叶量、插穗着生部位等方面研究了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结果表明:2~3 a生枝条的生根率显著高于4 a以上生枝条的生根率;外源激素浓度对生根有明显的影响,使用50 mg·L-1 ABT1浸泡3 h,生根率可达91%;留叶量的多少对生根有显著影响,随着留叶量的增多,生根率升高;从南、北两个采穗方向采集的插穗,生根率、生根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采用上部带梢枝条制成的插穗,生根率极显著高于由枝条中部和下部制成的插穗;插后3 d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并有少量插穗开始生根,插后6 d大部分插穗已愈合、膨大,插后7~10 d为生根高峰期。  相似文献   
964.
红旗岭镍矿区是我国岩浆岩型铜、镍硫化矿床的主要矿化集中区之一,以往勘查中只在1号岩体中发现中型铜、镍矿床,在7号岩体中发现大型铜、镍矿床,目前在3号岩体深部发现了厚大镍、钴矿体.对3号岩体岩石学特征、岩体微量元素特征、岩体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岩体矿石与镁铁-超镁铁质岩具同源性,矿床属岩浆深部熔离分异成因,并发生就地熔离和重力分异.  相似文献   
965.
研究分析了综采放顶煤采煤工作面顶板、顶煤在支承压力的作用下活动和运移规律,总结出综放采煤工作面支架一围岩关系和采面围岩的空间分区特点,对综采放顶煤控制顶板、改善顶煤的冒放性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66.
拉萨地块南木林盆地北缘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地层侵位有大量的花岗斑岩岩株和岩脉,空间分布上与南北向正断层的次级断裂相一致。本次研究对南木林盆地北缘的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数据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具有高硅(68.31%~71.34%)、高钾(4.52%~4.96%)、高(La/Yb)N(21.59~36.81)、Sr/Y(Sr/Y=15.59~38.10)等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花岗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2±0.1Ma,ε_(Hf)(t)值为-0.6~+4.0。拉萨地块南木林盆地北缘花岗斑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且源区残留了石榴子石、金红石、角闪石,无斜长石残留,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碱性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花岗斑岩侵位于中新世,与区内南北向裂谷发育时代一致,成分上类似于拉萨地块南部同时期发育的高锶低钇斑岩、钾质岩,同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东西向伸展背景产物。  相似文献   
967.
塔里木盆地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与构造演化过程中,发育了台缘礁、台内滩与深层白云岩等巨厚的碳酸盐岩建造,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种类繁多、规模巨大的岩溶缝洞系统,是台盆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基于野外露头与井下地质、岩样分析、地球物理预测及岩溶地质刻画,静态特征与生产动态等多学科动静态一体化研究,阐明了洞穴、溶蚀孔洞、裂缝等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的形成机理;创建了与不整合暴露、断裂破碎相关的岩溶叠合复合发育模式;揭示了不整合面相关岩溶横向广泛分布、断层相关岩溶纵向局部拓展及其三维展布规律;提出叠合复合岩溶缝洞系统是油气复式成藏的关键,亦是复式油气聚集区立体勘探开发的基础,叠合复合岩溶模式的建立有效指导了塔中隆起碳酸盐岩凝析气田的重大发现与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968.
青海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源与成藏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不同油气藏间原油性质特征变化明显,油层在纵向井段上分布范围逾3000余m。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并结合构造等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该区各种深、浅层油气藏中的原油具有煤成烃的基本地球化学特征,并且为同一来源,油源为临近地区较深部位中侏罗统煤系地层;该区深、浅层原油物性间的差异也反映在地球化学指标上,其成因或成藏机理是:深部早期油藏在断裂等地质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蒸发分馏作用,其分馏出的产物在浅部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69.
为贯彻《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 ,实现矿产资源储量从按旧标准统计向新标准统计过渡 ,根据国土资源部在山东省开展试点工作的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 ,淄博市地矿局立即召开了各区、县地矿局长会议 ,对储量统计工作进行了部署 ,并从组织形式、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保证措施上进行了落实 ,对组织不力或储量统计工作不符合要求而影响全市进度的单位 ,给予通报批评 ,并限期整改。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 ,仅用 2 0余天 ,就全部完成 80个矿区的矿产储量统计工作 ,实现了从旧标准统计向新标准统计的过渡淄博市矿产资源储量新统计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970.
关于组建地质野战军的一次抽样调查韩雄刚HanXionggang湖南省地质矿产厅长沙410011关键词地质队,野战军,抽样调查AnInvestigationbyRandomSamplingabouttheOrganizationof″TheGeo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