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的黑色页岩镍钼矿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分析。发现该矿层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具有以下特征:①正构烷烃OEP(奇偶优势)接近1.0,无明显奇偶优势;(nC21+nC22)/(nC28+nC29)比值为0.7~10.4,平均为6.16,显示轻烃组分占绝对优势;样品富含姥鲛烷(Pr)和植烷(Ph),比值平均为0.26,具有植烷优势。②萜烷相对丰度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21、C23、C24呈倒V字形分布;C24四环萜与相邻C26三环萜比值为0.50;Ts/(Tm +Ts)比值在0.40~0.43之间,平均为0.42;γ-蜡烷指数介于0.10~0.17之间,平均值为0.13。③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 V字形分布,表现为C27>C29>C28的分布特征;C27规则甾烷/C29规则甾烷平均比值为1.46(>1);检测出一定丰度的4-甲基甾烷。这些特征共同指示了张家界地区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菌藻类(蓝绿藻、甲藻等)和低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浅海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12.
贵州瓮安地区北斗山矿区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瓮安大信北斗山矿区牛蹄塘组出露普遍,厚度较薄,明显分为2段。下段称上磷矿段,以磷质岩或磷块岩为主,沉积结构以内碎屑结构为主,内碎屑成分主要为磷质砂屑,可见黄铁矿和海绿石;岩层具有透镜状层理、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磷质结核体等沉积构造。上段称黑色页岩段,以黑色页岩为主,沉积结构以泥质结构为主;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和较大个体的磷结核体。黑色页岩段底部普遍含镍钼钒多金属层;下部含黄铁矿纹层或结核,中部出现碳酸盐结核。对牛蹄塘组的地层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本区牛蹄塘组为水体较深的缺氧沉积,显示为海平面上升期的海侵层,上磷矿段沉积时为动力较强的滨海至浅海陆棚相环境,黑色页岩段沉积时为水动力较弱的陆棚边缘盆地相环境,多金属层位于最大海泛面处。  相似文献   
13.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14.
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海热液喷口生物群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热液喷口生物群的地理分布、种类划分、生态习性与食物来源及其对海底的依存性等;二是古海底热液喷口生物群化石的个体大小、化学成分、形态分布、矿化方式以及与现代海底生物群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在高压热水实验条件下,利用有机流体和无机流体对秦岭洛坝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中的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进行了Pb-Zn元素的驱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囤压和驱替压力条件下,流体对成矿元素的迁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围压由45 MPa→15 MPa→9.8 MPa的条件下,千枚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变为0.019%,4.1%和12.21%,0.15%;在有机流体中由0变为0.278%,4.524%和12.37%,0.19%;淋滤率表现为增涨的趋势;碳酸盐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034%,0.02%变为0.53%,0.45%;在有机流体中由0.049%,0.03%变为0.53%和0.45%,Pb-Zn的淋滤率均有上升的趋势;围压和驱替压力的降低有利于流体对铅、锌成矿元素的迁移.有机流体较无机流体更易于活化迁移铅、锌成矿元素.4种岩石类型的淋滤率分别是:对Pb是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而对Zn是硅化灰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硅化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千枚岩在矿床的形成中可能分别起到了矿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纳雍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表明:奇偶优势(OEP)均值为1.08,接近平衡值1.00,无明显奇偶优势,姥鲛烷与植烷比(Pr/Ph)均值小于1,具明显的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以C27略占优势,ΣC27/ΣC29的均值为1.41,大于1,显示有机质来源以浅海相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C32αβ22S/(22S+22R)平均值为0.59, Ts/(Ts+Tm)值为0.43,βα-莫烷/αβ-藿烷平均值为0.124,C29甾烷的20S/(20S+20R)平均值为0.39,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平均值为0.41,均表明纳雍地区黑色岩系中的有机质均接近或达到成熟阶段。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推断,该区域早寒武世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形成于浅海还原环境,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其母质主要来源于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物。  相似文献   
17.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 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 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 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 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 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 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 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 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 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18.
贵州瓮安地区早寒武世含磷岩系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瓮安水银山的下寒武统底部的磷块岩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正构烷烃以nC17和nC27为优势,无奇偶优势;Pr/Ph为0.95,显示弱的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表现为C29C27C28的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值随碳数增加的曲线变化略显平缓,变化范围较窄(-31.13‰~-33.14‰)。这些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特征表明,贵州瓮安水银山磷块岩中生物母源主要是低等的水生藻类的输入,高含量伽玛蜡烷和三环萜烷以及Ts/(Ts+Tm)比值为0.37(0.5)的特征表明深部温盐流上涌是形成这套磷块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Pergamidia在川西昌台纳楞海三叠系的发现及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Pergamidia的时代,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它是诺利克期的典型化石,但也有认为其时代为卡尼克期至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为主的化石组合则出现在诺利克期。在四川西部昌台地区的纳楞海—国营种畜场剖面中,产出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包括前人发现的双壳分子组合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Hy-Hp组合)及本次观测纳楞海剖面时采集的以Pergamidia属的分子为主的新化石组合,由Pergamidia eumenea,Pergamidia attalea,Pergamidia timorensis,Pergamidiaeumenea hoqingensis等组成。新化石组合在该剖面中的层位位于Hy-Hp组合的底部,资料证实Hy-Hp组合为卡尼克中、晚期典型化石组合。区域上的Perga-midia时代延限为卡尼克期—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属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组合面貌既可以出现于诺利克期也可出现在卡尼克期;川西昌台地区的Pergamidia在具有酸性火山活动末期的环境中聚集、繁盛,并从纳楞海开始向周围环境扩散。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西成矿田内发育一系列泥盆纪的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甘肃徽县洛坝铅锌矿床就是其中的代表型矿床之一。它产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上部,矿体分布受洛坝背斜和南、北两翼断裂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主要为纹层状、层状、浸染状、块状构造。经过详细的显微构造和SEM扫描电镜分析,鉴定出与喷流沉积有关的通道构造、淬火构造等。矿床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矿床赋矿围岩的Ba、As、Sb、B、Ag、Hg等喷流沉积指示元素值均较高,且两者均具有LREE相对富集、明显的Eu正异常和中等Ce正异常特征,对比表明,成矿流体中的REE主要继承赋矿围岩(硅质岩)。矿床包裹体及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温度为168~350℃,以中、高温为主;早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9.8‰)明显大于晚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5.6‰),说明后期改造作用中有地层硫的参与。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后期又受到海西期-印支期的叠加改造,并确定该矿床为秦岭后造山期板内伸展热水喷流的产物,最后建立了洛坝铅锌矿床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