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4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144篇
地质学   623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9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济阳坳陷古近系多级控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古近系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断陷类型;②构造带类型;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不同类型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相差较大,在不同规模箕状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也具有差异性。同时,断陷类型控制着构造带的发育,构造带类型又决定着坡折带的发育部位,坡折带类型则影响着湖盆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显然济阳坳陷砂岩体的形成和分布遵循“多级控砂”的特征,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逐级控制着砂岩体在断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72.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黄土堆积作为气下沉积,任何一个深度都曾经暴露于地表,因而必然受到相关地表过程的作用.由于这些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征多数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而黄土在沉积后也可能受到各种地质过程的改造,从而对研究中常用的气候代用指标有一定影响.文章基于野外、微形态等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我国北方新近纪风尘堆积中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进行研究.由于一些特征在黄土堆积中具有普遍性,可作为识别风成堆积的标志和环境事件研究的指标,并有助于全面理解常用的替代指标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74.
根据2005年8~10月在纳木错收集的降水样和相关气象观测,分析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关系,揭示不同水汽来源降水中δ18O与温度之间关系.观测期间水汽来源以西南季风和青藏高原本地气团输送为主.结果表明,纳木错流域夏、秋季节历次降水中δ18O变化主导因素是水汽来源不同.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气团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低,而局地大陆性气团降水δ18O较高.对同源的降水事件,气温和δ18O值有一定正相关性,因而可能是次一级的响因素.  相似文献   
75.
介绍了流动VLBI和上海固定VLBI的天线指向检测,指出了改进流动VLBI天线指向检测方法的必要性,探讨了利用GPS、“北斗一号”等卫星进行流动VLBI快速天互指向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全国 1∶ 2 5万地名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 1∶ 2 5万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介绍了全国 1∶ 2 5万地名数据库的数据内容、数据的组织、数据库结构、建库的工艺流程和数据库应用。对将空间地理数据中的地名转到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过程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相似文献   
77.
78.
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压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已于2000年在长江上游及黄河中上游等地区进行大面积试点。然而,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也引发一系列局域性和阶段性的复杂问题,如粮食安全保障、生态移民安置等。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是坡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导致的人口压力状况的空间差异。文章设计了4个基于GRID的坡耕地退耕人口压力指数模型,并以三峡库区的奉节县为例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79.
跨国R&D投资的宏观区位选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全球尺度上考察跨国R&D投资的宏观(国家)区位选择。采用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各东道国的R&D支出数据,从跨国公司在当地生产的规模和特性、东道国技术资源状况和东道国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来考察影响跨国R&D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流向主要受公司本身的FDI流向、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科技人才的供应、技术设施的发展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in northern China provide a near continuous record of Quaternary paleoclimate. The pedogenetic intensity of the sequence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study, 2181 samples from the Changwu and Xifeng loess sections are analyzed and two high-resolution paleo-weathering timeseries of the last 1.2 Ma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ratio of CBD extractable free Fe2O3 (FeD) versus the total iron (FeT). This new index is compared with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low-frequenc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equency-dependen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Rb/Sr ratio[5,6].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FeD/FeT ratio is able to better reflect the degree of soil development. Since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loess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mainly depends up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under modern climate condition, 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trength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of loess primarily reflects the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