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49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7 毫秒
341.
广泛分布于城乡各地的社会视频监控是震后获取地震灾情的重要数据源。基于地震视频灾情判读系统,对基于视频运动估计方法的主要技术原理和分析处理过程进行改进,并将其应用于2017年浙江临安4.2级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中。结果表明:利用该改进方法在震后4h内得到了基于社会监控的烈度分布,计算得到的最高烈度与现场实际调查相同,等震线优势方向与现场工作结果一致,V度面积和现场工作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342.
343.
常见六价铬Cr(Ⅵ)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如客土法、还原法、固化法、生物法等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及Cr(Ⅵ)被二次氧化等缺点。理想修复技术应能快速、低成本地将铬元素(Cr)从土壤中彻底去除。本文将聚吡咯(PPy)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负载在凹凸棒土(ATP)表面,制备了以PPy为“壳”和以ATP为“核”的ATP/PPy复合材料,ATP/PPy对Cr(Ⅵ)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85.19mg/g,吸附机理包括静电引力、螯合、还原与离子交换等。将ATP/PPy嵌入土壤中,利用Cr(Ⅵ)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及横向浓度差渗透,可实现对土壤中Cr(Ⅵ)的原位吸附。实验考察了模拟降雨量、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土壤中Cr(Ⅵ)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试土壤中Cr(Ⅵ)浓度为30mg/kg,模拟降雨量为6mL/天,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6g/kg,土壤容重为1.22g/cm3,土壤p H为5.86时,第35天时土壤滤液中Cr(Ⅵ)去除率为58.51%,土壤中Cr(Ⅵ)含量降低至2.97mg/kg,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  相似文献   
344.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地理科学》2006,26(2):179-185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处于中级阶段V2,水资源开发利用仍保持上升势头,潜力综合评分值较大,达到0.5349,说明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潜力。其中以甘州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大,山丹县最小。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潜力的综合评价,为该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5.
选用2020年5月17日Sentinel-1和Landsat 8影像数据,结合田间人工测墒数据,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分别利用植被温度指数法和光学协同微波遥感反演算法反演土壤水分,构建高精度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光学遥感的植被温度指数(TVDI)不能较好反演农田土壤水分;微波反射能够较好反馈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Sentinel-1雷达数据VV极化对土壤水分的拟合精度(R2=0.71)优于VH极化(R2=0.27);基于全球植被水分指数(GVMI)改进的水云模型效果最优(R2=0.80)。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协同反演,能够反演得到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农田土壤水分数据,有助于农业干旱的监测。  相似文献   
346.
利用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平度、黄岛、胶州站的能见度等气象数据和邻近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及水溶性离子浓度等观测数据,分析了雾—霾过程中能见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整个雾霾过程大致经历了轻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轻雾的转换,地理位置差异导致内陆站点未经历轻雾阶段且霾阶段开始时间较沿海站提前8 h。雾、霾过程大气层结稳定且有一定的湿度条件,地面风速≤2 m·s-1,垂直运动速度0.0~0.5 Pa·s-1。偏东风携带的大量水汽、>80%的湿度层变化是干霾、湿霾转化的重要因素。能见度随PM2.5浓度、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相对湿度增大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减小,湿霾较干霾阶段PM2.5浓度升高14.1%,能见度下降47.4%,霾转化为雾后能见度降低7.6%。在干霾阶段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PM2.5浓度的影响;在湿霾阶段能见度受PM2....  相似文献   
347.
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生长和藻体化学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对孔石莼(Ulva pertusa)生长和藻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孔石莼在光照强度为12 500 lx时有最大的生物量积累。光照强度低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有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光照强度高于12 500 lx时,孔石莼的生长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降低(P0.05)。不同光照强度对孔石莼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孔石莼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逐渐变小;低光照条件也促进了孔石莼蛋白质的积累;当光照强度超过17 500 lx时,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光照强度对孔石莼化学组成也具有明显的影响(P0.05)。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藻体的N元素含量有所升高,但光强达到17 500 lx后,随着光强的增加,N元素含量反而降低;C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达到17 500 lx后,含量也明显升高;H元素的含量在光照强度2 500~20 000 lx范围内,具有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48.
分析国内外无人潜水器的供电方式现状,指出能源是制约自治水下机器人(AUV)续航能力以及作业时间的一个主要因素.简要介绍非接触式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的原理、优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针对自治水下机器人原有供电方式的局限,提出用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结合可充电电池对AUV进行供电设计的方法与重点问题,还探讨了非接触充电方式在AUV以及其它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349.
酶解海洋生物源蛋白制备活性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文婷  张凯 《海洋科学》2010,34(5):83-88
<正>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储库。辽阔的海洋生长着十几万种海洋动植物,从海洋获取的鱼、虾、贝、藻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海洋蛋白资源,是人类的蛋白类食物及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现在人  相似文献   
350.
干旱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的重大气象灾害,对全球农业、生态、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等影响巨大而广泛。农业旱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深入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的成因、影响特征、旱灾强度、严重程度以及作物致灾的生理过程和机理等是提升农业干旱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水平、减轻和防御灾害损失、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综合回顾了国内外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及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农作物形态、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等方面探究了干旱影响特征及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如何有效应对农业干旱问题,评述了当前农业干旱监测的主要指标、方法、预警系统等,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干旱新特征,讨论了当前防旱减灾和农业干旱应对的现状,强调了适应与减缓并举的一系列干旱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今后应着重加强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对策及学科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