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2017年11月15~17日,在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蔡家河流入的主进水口区、核心区中央区和蔡家河流出的出水口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中,布设了9个样方,采集芦苇样品,测定芦苇叶片、叶鞘、穗和茎的生物量和全碳、全氮、全磷含量,研究芦苇生长季末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对其的固持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芦苇地上部分的各器官中,芦苇茎中的全碳质量比相对最高,为(452.00±1.77) mg/g,穗、叶鞘和叶片中的全碳含量依次减小;芦苇穗中的全氮和全磷质量比都相对最高,分别为(22.06±1.24) mg/g和(7.24±0.38) mg/g,叶片、叶鞘和茎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依次减小;芦苇茎的碳氮比和碳磷比高于其它器官,叶片的氮磷比高于其它器官;芦苇茎的固碳和固磷能力分别为2 705.58 g/(m~2·a)和19.11 g/(m~2·a),高于其它器官;穗的固氮能力为19.54 g/(m~2·a),高于其它器官;蔡家河流入的主进水口区芦苇地上部分各器官对碳、氮、磷元素的固持能力高于其它区域;芦苇地上部分各器官总固碳、总固氮和总固磷能力分别为3 939.57g/(m~2·a)、56.42 g/(m~2·a)和33.10 g/(m~2·a)。  相似文献   
182.
基于3S技术方法的中国冰湖编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制一整套基于3S技术的冰湖编目规范与方法,以159景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与Google Earth中的影像数据等,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冰湖边界,首次完成了基于统一规范的中国冰湖编目数据库建设,查清了2015±1~2年中国冰湖的整体分布状态。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共有冰湖17300个,总面积1132.83±147.449 km2,其中冰川补给湖约占中国冰湖总面积的74.6%和总数量的66.5%。并且冰湖数量与面积分布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流域上,外流区冰湖广泛发育,其中恒河—雅鲁藏布江流域是中国冰湖分布最多的流域,现有冰湖7898个,面积约622.42±75.55 km2,分别占中国冰湖总量的45.7%和54.9%;海拔上,中国冰湖分布于2167~6247 m的海拔范围内,各山脉的冰湖面积呈近似正态分布,总体在5000~5500 m处达到峰值,占总面积的36.7%(975.06±128.83 km2);但各个山脉的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的冰湖分布最为集中,分别占中国冰湖总面积的28.3%和26.4%。  相似文献   
183.
利用近年来在山东半岛南部近海采集的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等资料,进行精细处理与解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了研究区内自新近系以来沉积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处在千里岩隆起背景上,第四系和新近系直接覆盖于印支期变质岩系上,由于新近系底界面为向东南缓倾的构造形态,故新近纪以来的海侵层不断向西北超覆,各期地层在厚度图上均表现为北西薄、南东厚的楔形体;全新统地层全区均有分布,最大厚度为15.5 m,整体呈现出楔形体的形态,是最近一次海侵形成的海相地层;上更新统地层的分布受下部构造形态影响较大,在乳山以东海域缺失,整体上在研究区东南部较厚,近岸处减薄,平均厚度约60 m;中更新世沉积仍受到区域构造背景的控制,越靠近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其沉积越厚,反之越薄,直至尖灭消失;下更新世的沉积格局类似于中更新统,也受控于区域构造背景,其分布范围较中更新统更小更局限;上新世时期,黄海海域继续稳定沉降,构造稳定,期间沉积了一层厚度均匀、平坦的地层,厚度大体呈向西北减薄的楔形,等值线变化相对比较平缓;中新统地层作为裂后坳陷沉积的首套地层,其厚度分布特征与新近系底界面埋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4.
本文发表我们于1988年在云南天文台1m望远镜通过对土星卫星照像观测所归算出的土星卫星的位置,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5.
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峨眉山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及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建立了适用于峨眉山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森林空气负离子二级标准,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季负氧离子浓度最高,春和夏季次之,冬季负氧离子浓度最低。AQI、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的关键气象因素,秋季温度适宜、降雨充沛、空气湿润及植物生物量大等为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原因,冬季混交林落叶树木的落叶和植物生物量降低、降雨较少及空气干燥等为负氧离子浓度较低的原因。运用S模型建立的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的预测模型为:y=exp(1.4552/x+7.5988),模型预测效果较好;插值逼近的负氧离子浓度三维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为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清晰地反映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与解释参数之间的规律。建立的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S预测模型可以预报负氧离子浓度,负氧离子浓度三维预测模型可以用于负氧离子浓度分析预报系统的设置,更适用于峨眉山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6.
祭城之趣话     
正前几日,和同事一起出差郑州,路过郑州市的郑东新区东北部祭城路,同事看到路牌随口读作"祭(ji)城路",我也没多在意;后来到达目的地时,郑州当地朋友问我们从哪条路来时,同事便说是"祭(ji)城路",这位当地朋友笑了起来,说了解郑州,还要了解郑州的历史文化,了解郑州文化还要从这个"祭(ji)城"入手,当听完了他的一番介绍之后,我们释然……据友人介绍,历史上祭城叫祭国;  相似文献   
187.
于2017年4月2日和3日,在云南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退塘还湿"鱼塘和湿地公园周边对照鱼塘,开展了野外调查,对比了补种本土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香蒲(Typha orientalis)、李氏禾(Leersiahexandra Swartz)、水马齿(Callitriche stagnalis)和引种外来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对鱼塘植物群落修复和水质改善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岸带植物物种数显著高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物种数(n=27,p0.001),水体浊度显著低于对照鱼塘和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n=27,p0.01);补种本土植物和引种外来植物都可以有效改善鱼塘水体的水质;补种本土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2.9℃和1.3,水中的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89.8%、76.5%、83.5%、82.6%、85.7%和95%;引种外来植物的鱼塘的水体温度和p H分别显著下降了3.4℃和1.0,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叶绿素含量也分别显著下降了79.6%、82.4%、73.2%、61.6%、66.1%和68.5%。与引种外来植物相比,补种本土植物在维持鱼塘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改善水质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8.
周涛  周青  张勇  吴昱树  孙健 《气象》2023,49(11):1359-1370
PM2.5和O3已经成为汾渭平原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在暖季经常同时出现构成污染,其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利用2015—2021年汾渭平原12个城市逐日PM2.5和O3浓度、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及ERA5高空再分析数据等资料,分析了汾渭平原PM2.5和O3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复合污染发生时PM2.5和O3的关系,并研究了局地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对复合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地区年均PM2.5和日最大8小时O3浓度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日数也在201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复合污染主要发生在3—9月,在汾渭平原东部城市出现次数较多,多出现在高温、低湿的环境下;最后利用T-PCA算法(正交主成分分析)将复合污染的天气环流形势分为4种类型,主要呈现出以高空西北气流或偏西气流、低层为暖区偏南风或微风为主的天气特征。研究结果对汾渭平原的大气...  相似文献   
189.
获取准确的云高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揭示天气系统的演变以及改进气候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设备观测云高的不确定性,将锋区要素不连续变化理论引入云高分析中,将云底部、云顶部大气的交界过渡带区域视为云锋区,研究探空、毫米波雷达、风廓线雷达等不同类型设备观测要素在云锋区及云外环境大气的变化特征。对流云和层状云个例研究表明:在云锋区,温湿度及雷达反射率因子随高度的一阶、二阶导数均呈不连续现象(即一阶、二阶导数值在云内外和云锋区表现为不相等),风廓线雷达信噪比垂直梯度也出现突变,因此不同设备观测云高具有较好空间一致性,并得到云底和云顶高度的合理范围和相应判据;相对于层状云,对流云内外温度梯度差异以及云体内反射率因子二阶导数的脉动变化幅度均偏大,因此可作为区分二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0.
2015-12-07塔吉克斯坦发生MS7.4地震,震中地点距乌什和库车2个国家地震台分别约665 km和930 km。对于此次地震,乌什台记录到的主、余震多数首波Pn震相清晰,Sg震相不清晰,识别较为困难;而库车台记录到的主、余震首波Pn震相清晰,Sg震相不清晰。通过对2个台站记录到的主、余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震相三要素(相位、周期、幅度)及波形特点,认为Pn震相及Sg震相是乌什、库车地震台记录塔吉克斯坦地震的主要定位震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