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在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构造地质学和热液地质学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将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冲绳海槽形成演化、岩浆作用过程、热液系统结构、流体循环模式和成矿作用特征等多方面的问题,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探讨了冲绳海槽构造地质过程对热液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分析认为,区域中尺度地幔流引起了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向东的蠕散,并驱动了菲律宾海板块沿琉球海沟向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在弧后小尺度地幔对流、岩石圈减薄、板片反卷和俯冲后退的共同作用下,冲绳海槽发生弧后张裂。张裂作用在岩石圈内形成了网状破裂系统,为岛弧和弧后岩浆上涌提供了通道,并且引起了不同来源岩浆的干扰和混合。侵位到地壳浅部的岩浆为热液活动提供了热源和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是影响热液活动分布的主要因素。沉积层覆盖改变了流体的浅部循环结构和原始流体成分。热液区内普遍存在的流体相分离过程,导致了广域成矿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2.
对运用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获取的岱山岛大桥附近海域高精度的地震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处理,查明了调查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两个桥址方案进行了地质条件的对比。采用的地震系统参数:拖缆为24道,道间距为2 m,偏移距为46 m,枪容积为10 in3,频带范围为1~1 000Hz。结果表明:(1)采用了统一方法和流程对岱山岛大桥工程中所获得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保证了两种选址方案调查结果的一致性。(2)舟山本岛-岱西桥位(方案Ⅰ)和舟山本岛-双合山桥位(方案Ⅱ)海底地形平缓,不存在海底滑坡体等不良地质现象,调查区域虽分别有6条和5条断裂,但所有断层的上覆第四系均未发生错断,断裂均为非活动性断裂,两个方案桥位线均具有建桥的良好工程地质条件。(3)与单道地震相比,小排列高分辨多道地震系统能得到更为丰富的地层反射地震数据,而该系统比传统的多道反射地震方法具有作业方便、经济的优势,可见,该调查方法适用于近岸区域浅水工程环境的地质调查工作,是一种方便、实用和经济的地质调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3.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204.
马蹄黄(Spenceria ramalana)是滇西北亚高山草甸的旅游景观资源,其地上形态特征随草甸退化梯度的变化趋势尚少见报道。于2018年7月在香格里拉市调查、对比了3个退化梯度(一级退化,DI;二级退化,DII;无退化对照,CK)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和生存状态。结果表明:(1)与CK相比,DI和DII梯度上马蹄黄的植株高度、展度、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2)DII梯度上马蹄黄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显著高于DI梯度(P0.05);(3)CK、DI和DII中马蹄黄的叶片长宽比分别为3.5±0.3、2.9±0.4和2.3±0.1,叶片形状由倒披针形向倒卵形过渡;(4)DI、DII和CK中马蹄黄的生存状态指数分别是0.12、0.23和0.63。  相似文献   
205.
刘传朋  邓俊  刘同  李兆营  梁成  姚永林  张勇  王凯凯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19-2022030019
乌祖尔恩布拉格花岗岩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段,其对于研究古生代南天山洋盆的闭合时限及南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南天山东段乌祖尔恩布拉格花岗岩进行了锆石 U- Pb 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2个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291.2±2.9 Ma和284.9±3.7 Ma,表明乌祖尔恩布拉格花岗岩形成于早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乌祖尔恩布拉格花岗岩具有高硅,富含铝和碱,而钙、镁、铁、钛和磷含量低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 = 0. 27~0. 87),且Sr、Ba也显示明显的亏损特征。乌祖尔恩布拉格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表明至少在早二叠世,南天山洋盆东段已经闭合,南天山造山带在早二叠世由同碰撞构造环境向后碰撞构造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206.
王泓博  张勇  庞义辉  贾伟 《岩土力学》2022,43(4):1073-1082
煤炭开采引起覆岩破断及地表下沉,覆岩及地表运移规律可反映裂隙带高度的动态演化过程。因地表下沉滞后于煤炭开采,对于废弃采空区,长期压实作用导致裂隙带高度较采动期间有所降低。基于地表点下沉速度的阶段特征将裂隙带高度的演化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裂隙带发育对应岩层破断逐步向上传递的过程,第2阶段裂隙带高度降低对应离层及裂隙闭合、断裂岩层受压后变形回弹及破碎岩体自然压实的过程。着眼于压实作用对裂隙带高度的影响,根据煤层采厚、垮落带和裂隙带岩层变形量及地表下沉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第2阶段裂隙带高度预测模型,并结合太平煤矿实测结果进行验证,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单一因素影响下废弃采空区裂隙带高度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废弃采空区裂隙带高度受控于垮落带块体强度、垮落带初始碎胀系数、采动期间裂隙带高度最大值及对应的垮落带高度、煤层埋深、地表最终下沉量等因素,太平煤矿采后15 a的裂隙带高度实测值11.36~13.00 m与理论预测值12.75 m吻合度较高,模型的可靠性得到验证。最后,应用此预测模型对武安煤矿(关停矿井)2002-2003年采空区裂隙带高度开展理论计算,结合地空瞬变电磁探测确定了地面瓦斯抽采钻孔理想的终孔位置并成功开展了地面钻孔瓦斯抽采试验。  相似文献   
207.
地质学是认识和了解地球的学科,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文章以南京大学基础地质认识实习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基础地质认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认为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实习基地的筛选、教师队伍的配备、实习内容的制定、实习时间的调整、野外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8.
锆石是岩石中常见的副矿物,锆石晶体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可以记录热液蚀变过程。东秦岭东段白草垛花岗伟晶岩中识别出三种类型锆石。类型一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部分锆石边部有少量裂隙,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重稀土元素(HREE)富集,具明显Ce的正异常和Eu的负异常,指示其为岩浆锆石。类型二锆石具核-幔-边结构,边部裂隙发育,核部与类型一锆石具有相似的CL和微量元素特征,为岩浆锆石;幔部呈深色海绵状,内部结构不均匀,偶见环带锆石残留,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U和Th含量,Ce异常不明显,具热液锆石特征,为热液沿着裂隙进入锆石内部不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类型三锆石的结构特征和微量元素含量与类型二锆石的幔部相似,具有异常高U和Th含量以及较高的Dα值,为类型二锆石近完全热液改造的结果。花岗伟晶岩作为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经过结晶分异,残留的岩浆热液富集微量元素,岩浆热液沿着锆石的裂隙进入晶体内部对锆石经过不同程度热液改造,形成了花岗伟晶岩中不同类型的锆石。  相似文献   
209.
该文对2016年11—12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不同站点重污染期间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要素及化学组分等对重污染成因进行深入探讨,比较了其中两次持续3 d及以上重污染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重污染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较高,北京上甸子站、顺义站、朝阳站的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73.1,130.8,226.0 μg·m-3,河北保定站和石家庄站分别为357.8 μg·m-3和346.9 μg·m-3。12月17—21日重污染过程比11月3—5日持续时间更长且PM2.5质量浓度更高。通过对11—12月所有重污染过程分析发现,北京颗粒物重污染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是静稳天气。在排放源相对稳定情况下,逆温层的结构、演变和持续时间决定了重污染的程度,其中污染持续时间和污染期间的主导逆温层类型演变对重污染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较低的水平风速、逆温层的持续出现及更多的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12月17—21日污染偏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10.
张勇  吴胜刚  张亚萍  刘伯骏  龙美希  邹倩 《气象》2019,45(2):180-190
本文基于SWAN雷达拼图产品,选取了组合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水平梯度、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作为识别参数,采用模糊逻辑法对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进行了分类试验,对发生在重庆的12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以ADTD地闪资料作为对流云降水的实况观测数据,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半径的空间匹配与四种不同时间匹配方式对识别出的对流云降水产品进行了定量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空间匹配半径的增大,正确率明显提高,而6 min地闪相对于6 min拼图产品提前6、3、0 min及滞后3 min四种时间匹配方式,其正确率变化很小。对于12次暴雨过程的总体评分较高,检验方法具有清楚的物理意义,在不同的时空匹配方式下的评分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同时说明对流云与层状云降水分类效果较好,也是对对流云降水识别定量检验的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