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张彤  许立权  赵静 《江苏地质》2015,39(3):404-414
内蒙古自治区以阿拉善右旗—乌拉特后旗—白云鄂博—化德—赤峰为界,划分为华北陆块和兴蒙造山系两大构造单元。由于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影响,致使全区形成极为复杂的构造格架,岩浆活动表现为多旋回、多期次的特点,特别是华力西期—燕山期大规模的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分布广泛,是形成金矿产的重要因素。全区已探明矿产地218处,其中大型矿床10处,中型矿床27处,小型矿床62处,矿(化)点119处。划分了18个矿产预测类型,确定5种预测方法类型。圈定最小预测区515个,其中A级最小预测区86个,B级最小预测区175个,C级最小预测区253个,100~2 000 m以浅预测资源量913 t。全区共圈定13个金矿找矿远景区,并对其进行了资源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112.
许立权  张彤  李雪娇  等 《江苏地质》2015,39(4):599-608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两大成矿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铁矿在不同的构造单元和各地质历史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全区已探明矿产地434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34处,小型矿床261处,矿(化)点133处。共确定5种预测方法类型,划分为27个预测工作区,选择了22个典型矿床。采用地质体积法和磁法体积法预测资源量,圈定铁矿最小预测区1 328个,预测资源总量59亿t。全区共圈定13个铁矿找矿远景区,并对其进行了资源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113.
防雹减灾专家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防雹减灾是一项重要且科学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提高防雹减灾工作的效益和作业的科学性 ,我们研制了防雹减灾专家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知识库 ,集成了防雹减灾工作需要的有关理论、技术和数据。对于防雹减灾工作者它可作为防雹减灾作业的决策工具 ,用于指导防雹减灾作业。对于科研人员它是一个研究平台 ,可以提供研究工作所需要的观测数据和设备。本文着重叙述研究该系统的理论依据 ,包括防雹减灾原理 ;冰雹云的预报、识别方法 ;防雹减灾作业技术 ,包括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作业量的确定方法 ,各作业点、作业方位仰角的计算方法等 ;还包括物理效果检验方法以及防雹减灾作业所用的主要设备仪器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4.
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VC^++ 6.0和MapObject2.0组件技术设计,开发了一个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的原型系统VGC(visual geo—classify),并用实例数据对系统性能和算法、规则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原型系统是一个适用的、可扩展的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工具。  相似文献   
115.
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8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TRMM卫星探测到18~38°N、74~123°E闪电资料,对中国区域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和闪电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区年均日发生总闪电数约54600次,白天占到54.47%,夜间占到45.53%,昼夜比为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双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2%。4月中到5月中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7月中到8月中旬,占年总闪电的43.4%,夏季6~8月占到60%,11月到次年2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0.4%以下。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峰值范围宽,年均每小时达到2275次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9.1%,上午9~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仅占日出现闪电总的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2倍,说明中国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发生闪电频数随纬度的变化要比随经度的变化大,沿海的陆地区出现闪电频数比内陆区高,内陆区比海区高,东部比西部高的特点。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冬季主要在中午,秋季主要在下午,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中国区域年均白天、夜间和昼夜不同闪电密度分布表明,东部比西部高,闪电高密度区相对较集中。区域对比说明,白天发生闪电  相似文献   
116.
内蒙古旗下营北部伸展构造是90年代中晚期进行1∶5万区调时识别确定的。标志性构造形迹拆离断层产状平缓,倾角10°~15°,其间发育黄白色或蛋青色微角砾岩、假玄武玻璃、断层泥等构造岩。下盘由太古宙变质岩系和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组成,均发育近水平韧性剪切带,花岗岩宏观上呈层状产出。上盘岩系组成较复杂,有的地段为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和固阳组,发育构造劈理带及高角度正断层;有的地段则为中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古元古界二道洼岩群及太古宙大理岩,韧性变形显著,呈糜棱岩或构造岩片形式产出。  相似文献   
117.
比利亚谷铅锌矿位于海拉尔-根河中生代火山盆地北西缘的得尔布干成矿带.该矿床赋存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主矿体呈脉状产出.由于缺少适合传统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矿物,其成矿时代未得到很好的限定,制约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采用矿床中与矿石矿物密切共生的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对比利亚谷...  相似文献   
118.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夏季雷电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介绍了2002年夏季在海拔2650m的青海东部地区所进行的雷电综合观测实验及初步研究结果。实验中采用了GPS同步的6个站闪电快、慢电场变化和平均电场的同步观测,配合1ms的高速摄像对该地的雷暴电荷结构、闪电放电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东部的雷暴云当顶时,地面电场既可受云内的负电荷所控制,也可能受正电荷所控制,揭示了雷暴电荷结构的复杂性。同时,闪电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发生的地闪先导常以多分叉的形式慢速向地面行进,并在地面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接地点;梯级先导的发展速度约为0.8~1.18×105m·s-1。同时在地闪发生之前和之后常有持续时间较长、闪道清晰的云内放电过程发生。高速摄像观测首次发现,在一次云内正电荷控制地面电场的雷暴条件下,云内放电过程呈现出双层结构特征。放电首先从上部负电荷区和下部正电荷之间的地方激发,然后上、下同时发展。在开始阶段只能看到向下的负流光通道,当上、下发展的通道分别到达负、正电荷区时,明亮的的主通道形成。之后放电在下部正电荷区以多分叉的形式水平扩展,下部的水平扩展停止后,主通道上部的放电开始水平扩展,是一种反极性的云内放电过程。  相似文献   
119.
闪电同步记录触发装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捕获闪电放电的瞬态模拟信号,经预置触发电平窗口控制,形成一个宽度为100μs,上升沿为10ns的固定幅度的脉冲指挥信号,同时触发各观测闪电的记录设备及GPS同步的高精度时钟,开始记录点定标在闪电发生时域的信号波形上,记录的绝对精度时间由高精度时钟标记,实现了同一闪电不同参量记录尺度开始记录点的一致性,为对比分析闪电不同参量精细结构及多站计算闪电到达时差提供了精确的基准点。  相似文献   
120.
内蒙古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是一个以锡为主,共伴生锌、钨、铜、钼、铌、钽、锂和铷的大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铌、钽、铷、锂矿化有别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其他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对维拉斯托地区的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的结晶年龄分别为140±2Ma和137±1Ma~138±1Ma。2个岩体均具有高硅、富碱、贫铁镁钙特征,主体为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碱长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呈现出显著的负铕异常。2个岩体均富集Rb、Th、U、K、Ta、Hf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Ba、Sr、P、Eu和Ti等元素。与北大山岩体相比,维拉斯托岩体有更低的稀土总量,更明显的Eu负异常,展示了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Ba、Sr、Eu、Ti和Y亏损更强烈。二者的时空关系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2个岩体为同一期岩浆活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独居石、榍石、褐帘石、磷灰石、磷钇矿、锆石和钛铁矿的分离结晶,维拉斯托岩体还发生了熔体-流体相互作用。北大山岩体和维拉斯托岩体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5.4~8.6和4.2~9.9,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别为643~847Ma和556~921Ma,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为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北大山岩体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维拉斯托岩体发育钠长石、天河石、黄玉、锂云母和萤石,属于超分异的Li-F花岗岩。花岗质岩浆的高程度分离结晶和熔体-流体相互作用是形成维拉斯托超分异花岗岩并发生稀有金属-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维拉斯托稀有金属-锡多金属矿床属于岩浆-热液矿床。维拉斯托地区的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