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城市地表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珊  黄刚  王君  刘永  贾根锁  任改莎 《大气科学》2015,39(5):911-925
本文利用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和耦合有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UCM)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城市地表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城市面积迅速增长的近三十年(1981~2010),该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降水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最明显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城市区域,其中≥50 mm的降水量减少趋势占总降水量减少趋势的50%以上。城市扩张可能是造成京津冀降水时空格局改变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的模拟结果,发现城市化引起的地表特征的改变使北京、天津、唐山主要城市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有明显减少,而城市群下风向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则明显增加和增强,其中50 mm以上等级的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贡献率在60%以上。城市地表特征使北京、天津和唐山地区50 mm以上等级降水量的百分比下降了6%~20%,下风向地区增加了8%。城市地表特征也影响了主要城市和城市群下风向地区降水量的日变化结构,使北京和唐山几乎所有时段的降水量都有所减少,而城市群下风向降水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白天。研究发现城市地表特征对深对流的抑制(加强)可能是造成京津冀地区降水减少(增多)的重要原因,而由于城市地表蒸发量的改变引起的潜热通量和对流有效位能的改变则可能是引起深对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基于空间和非空间视角,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对潜能模型和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了改进;并以海口市为例,建立了交通网络数据集,计算分析了可达性。结果表明,海口市区海甸岛西部、秀英区西部、龙华区南部以及琼山区东南部等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对比分析改进后的潜能模型和两步移动搜索法发现,后者不受行政区划边界限制,能体现医疗设施与居民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但不能考虑阈值以外地区的居民就医可达性;前者比较综合地考虑了距离衰减规律和供需两方面因素,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