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及其整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两年来北京地区的野外风沙考察,半定位风沙(尘)观测,室内风洞实验以及有关区域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风沙问题是北京区域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区域风沙活动由来已久,在频繁程度上不亚于半干旱区的河北坝上和乌盟后山地区。区内各地风沙活动均以春季为主,冬春两季风沙活动约占全年的80%以上。风沙天气的年际变化较大,五十年代最为频繁,六十年代最少,七十年代初期又有回升,中期以后至八十年代中期又逐渐趋于减少。风沙活动的形成及其盛衰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还与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等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变化息息相关。风沙活动不仅使大气遭受污染,而且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全区风沙危害严重的区域(风沙区)面积达342万亩,约占平原区总面积的35.6%,其中沙质地表因长期遭受风力作用所形成的风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36万余亩,占平原区面积的14.2%,以永定河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研究证明,北京地区风沙主要来源于本地,系就地起沙。因此,风沙防治要立足于本地,特别是风沙土地的治理,对根治本区风沙危害、改善首都环境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2.
本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以往做的很少,研究程度低,遗留问题较多。例如,在区域地层层序、火山岩系地层划分、煤系地层对比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还缺乏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至于大片火山岩系下隐伏煤田的查勘工作,作的就更少。所以,“火山岩之下有无煤田”?怎样寻找?等问题,有待于在地质勘探实践中解决。   相似文献   
113.
评价漓江健康的RIVPACS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RIVPACS类河流健康评价模型是广泛应用的河流健康评价工具.利用漓江流域48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环境数据,按照建立RIVPACS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开展预测模型试点研究.48个样点中有32个参照样点,随机选取其中27个用于模型构建.余下的5个参照样点、10个轻至中度干扰样点和6个严重干扰样点用于模型验证.首先通过Bray...  相似文献   
114.
微卫星的发展主要受限于微卫星及其旁侧特异引物区的分离,在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建立了选择性扩增多态微卫星位点(SAMPL,selective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 polymorphic loci)技术体系,并初步尝试了基于SAMPL的一种微卫星筛选方法。通过5′端锚定引物引入微卫星序列,对传统SAMPL技术加以改进并以期富集简单重复序列。从测序胶上随机选择5条SAMPL条带(分别命名为S11,S13,S14,S22,S24)克隆测序,大小分别为161,157,147,152,298。其中S11,S13,S14,S22四个片段两端引物分别为AFLP选择性引物和SAMPL引物,S13和S22含微卫星序列重复,S24两端引物均为传统的AFLP引物,在此片断中有一(AG)39重复。  相似文献   
115.
水利部委托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主持下 ,于 2 0 0 1年 1月 10日~11日在北京通过评审。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所长郑天愉研究员主持 ,水利部总工程师高安泽、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出席会议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王思敬研究员任组长 ,两院院士张宗祜研究员等国内著名工程地质、地球物理专家 13人组成评审专家组。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主持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汇报 ,细致审查了相关资…  相似文献   
116.
副硫锑钴矿是硫锑钴矿(CoSbS)的一个同质多象变体。1970年由卡布里(L. J. Cabri)等人发现于加拿大安大略州,他们对该矿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及X射线粉晶分析等研究。测得该矿物属斜方晶系,a=5.764,b=5.952,c=11.635,空间群为Pbca,Z=8。  相似文献   
117.
构造活动性是核废处置场评价的一项基本判别要素。文中通过对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 构造隆升剥蚀过程的模拟来评价核废处置场的构造活动性。结果表明阿齐山—雅满苏地区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分 布在81.7~51.4 Ma之间,反映出东天山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存在一次明显的构造冷却事件,这与天山地区晚白垩世的抬 升剥露事件相一致。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介于13.60±0.11~14.36±0.10 μm之间,其长度标准差为0.98~1.22 μm,显示该区 磷灰石径迹形成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退火作用。根据地温梯度计算得到晚白垩世—始新世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隆升 剥蚀速率为270~580 m/Ma。现有地质资料及热史模拟结果表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在晚白垩世—始新世(84~49 Ma)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自始新世以后50 Ma以来,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其 活动强度明显有别于天山其他地段。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地区现在的构造地貌基本继承了晚白垩世的特征,处于构造活 动平稳期,符合核废处置场选址的构造要求。  相似文献   
118.
2010年9月20日下午,庆祝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国科学院综合科学考察55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19.
某地多金属矿床中伴生稀散元素赋存规律的研究,需要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绿泥石等五种单矿物共21件,计154.9克。要求较快的时间提出化验数据。对此种细粒多金属硫化物的挑选,目前国内都用双目镜或浮选方法。而浮选法达不到  相似文献   
120.
近日,张家口市国土资源局召开首次土地评估行业工作会议,各县(分)局土地评估所长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