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华北油气开发的主战场,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积累了大量钻井、测录井及测温数据。通过对区内深钻井测温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中南部的冀中坳陷、黄骅坳陷、临清坳陷和济阳坳陷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的主要富集区,温度≥180 ℃的热储主要发育在基岩潜山或斜坡区,埋深适宜,温度较高,有一定的天然孔渗条件。4个主要坳陷区4 000 m以深钻井平均地温梯度范围为3.07~3.32 ℃/100 m,5 000 m以深钻井平均地温梯度范围为2.96~3.27 ℃/100 m,埋深越大,地温梯度越低。坳陷区埋深在4 309~6 261 m时相继达到180 ℃温度,为干热岩目标埋深范围。不同坳陷、区块和井区达到180 ℃干热岩温度界限的深度相差较大。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和太古宇三套热储是渤海湾盆地中南部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干热岩热储类型。冀中坳陷主要发育奥陶系灰岩、寒武系白云岩和中元古界白云岩热储,黄骅坳陷以奥陶系灰岩热储为主,济阳坳陷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和太古宇变质岩热储,临清坳陷主要为奥陶系灰岩热储。坳陷区的凹中和凹边凸起区,顶面埋深3 000~5 000 m的前中生界潜山是主要的勘探方向,冀中坳陷河西务、长洋淀等潜山,黄骅坳陷南大港、千米桥等潜山,济阳坳陷桩西孤北等潜山,临清坳陷马场、文留等潜山是干热岩勘探开发有利区。干热岩勘探可与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相结合,进行不同类型资源的兼探和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2.
干热岩(HDR)是指不含或仅含少量流体,温度高于180 ℃,其热能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利用的岩体。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地热资源,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可以借鉴页岩油气的成功经验,采用相似的技术发展路径,找到“地热甜点”,开发出低成本且高效的钻完井技术,逐步形成和完善技术体系,建立与对象相适应的生产运行模式,以期实现对这种巨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被认为是干热岩资源开采的一种重要方式。EGS最初被称为工程型地热系统,后来才统称为增强型地热系统,是指通过实施特殊的工程工艺,改善地层储集性能或(和)向地层中注入流体,以实现对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其基本方法原理为在干热岩体内钻两口或多口井,将低温流体通过注入井注入干热岩体的天然裂缝系统,或注入通过压裂技术在钻井之间建立的具有水力联系的人工裂缝中加热,通过吸收干热岩内所蕴含的热能,将流体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从生产井采出至地表或近地表进行利用,形成人工热交换系统,用于发电或取暖等。采用EGS技术开发干热岩地热资源,选区选址恰当与否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环节之一。中深层地热资源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两大类、五亚类。其中,干热岩根据其热储孔渗条件差异又可分为无水优储、无水差储和无水无储三亚类,适合作为EGS开发对象的干热岩资源为其中的无水优储和无水差储两种类型。五类地热资源规模呈金字塔形,开发技术难度逐渐增加。基于由热储埋深、热储温度、热储岩性、热储物性、盖层厚度、盖层断裂发育条件等组成的地质资源条件,由钻探成井技术、储层改造技术、管理运营技术组成的工程技术条件,以及由地热需求和资源经济性组成的经济市场条件三个因素,本文建立了三因素分析与多层次指标分解法相结合的干热岩EGS选区评价方法和关键指标,在国内干热岩资源条件较好的17个候选区中,优选出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区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分布带作为EGS试验有利区。  相似文献   
43.
CT自动注射器在小儿增强扫描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CT自动压力注射器在小儿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根据小儿各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对造影剂反应不能表达或表达不确切,对扫描不能配合等难点,总结了应用方法,对自动注射器安全应用于小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4.
海岸线位置的确定是海岸带测绘的重要内容,利用遥感手段监测海岸线位置变化,对海岸带监测管理具有重大意义。阈值法和边缘检测法提取海岸线面临着阈值较难选择,同时面向对象分类提取岸线易出现养殖区与泥砂岸滩混分。为此,提出了边缘检测参与多尺度分割,再面向对象分类提取海岸线的方法,避免了人为设定阈值和部分区域混分问题。利用全国海岸带开发利用变化监测海岸线作为参考岸线,对提取岸线的完整度、正确度、质量进行匹配。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海岸线精度较高,提取岸线与参考岸线在两个像元半径内的完整度和正确度达92%以上。  相似文献   
45.
张英 《海洋信息》2011,(4):11-15
海洋经济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海洋文化产业日渐引起关注。为充分反映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所面对的内外环境,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论述,在明确当前宁波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宁波海洋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6.
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图与土地资源质量评价图,分析1980s末至2005年末中国农业主产区内耕地资源数量和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变化做出宏观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2005年农业主产区耕地面积①为9 321.96万hm2,较1980s末增加175.53万hm2。2)耕地在空间上呈现"北增南减"的变化格局。北方的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区、松嫩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为耕地净增加区,共增加354.41万hm2,各区分别增长10.29%、19.10%、10.91%和14.14%;偏南部的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华南蔗果区和四川盆地区为耕地净减少区,各区分别减少2.17%、2.00%、3.15%和5.61%。3)根据土地资源图对耕地质量的划分结果,20年间农业主产区内耕地面积和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一等耕地减少3.24%,二、三等耕地和宜林宜牧地分别增加2.91%、7.81%和14.10%。4)考虑各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耕地单产数据进行耕地产能的核算,结果显示,在耕地数量净增1.92%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产能依然下降0.84%。  相似文献   
47.
大气污染物向海洋的输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纵观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渐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热点之一的大气对海洋物质输入的研究,从大气物质入海通量,大气物质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大气物质入海的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等方面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给出了不同海区各种主要大气入海物质的通量或在同类物质入海总量中的比例,讨论了氮、磷、铁等营养物质和持续性有毒污染物,如PAH、PCBs、杀虫剂和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8.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积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混积岩的分类命名、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得出:有利 于混合沉积的沉积相主要是滨海相、滨浅湖相,其次是浅海陆棚、陆表海、三角洲相等;对其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滨海 相混积岩发育的控制因素是潮汐作用、相对比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以及有利于低等生物发育的浅海环境,控制滨浅湖相混积 岩发育的因素是频繁的湖平面和气候的变化;因此认为深入探讨混积岩的沉积微相及其环境因素,对于完善和统一混积岩 独立的分类方案和命名体系是一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湖相混积岩的研究实例,初 步提出了湖相和海相的混合沉积综合模式示意图;根据与混积岩相关的烃源岩和油气储层的研究资料认为,滨、浅海相和 滨、浅湖等海(湖)陆过渡地带的混合沉积,也可成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49.
利用采自干旱区高山~新疆阿尔泰山的表层泥炭样品,以K-T曲线为主,结合J-T曲线、磁滞参数以及XRD等相关实验,探讨了应用热磁实验鉴别富含有机质的弱磁性物质磁性特征.结果表明:样品中磁化率的主要贡献者为低矫顽力的强磁性矿物-磁铁矿,磁铁矿的粒径为PSD(准单畴).加热过程中,含铁粘土矿物绿泥石分解生成新的磁铁矿,磁畴转变成MD(多畴),逐步加热的K-T曲线表明,利用K-T曲线分析含有大量有机质成分弱磁性物质的磁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泥炭样品受热生成的磁性矿物的类型与数量不仅受加热的最高温度控制,同时在加热到不同温度时由于有机质对磁性矿物的还原作用表现出差异性,使得泥炭样品加热到不同温度后的转化、改造及最终生成物亦变得异常复杂.  相似文献   
50.
1引言本文介绍了大气电场仪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运用单片机AT89C52设计相敏检波器,把传统设计中的同步信号设计为单片机的中断信号。用单片机控制12位的AD574S转换器,根据转换器和单片机的引脚功能和编程要求,设计A/D转换器与单片机的接口、软件程序、电路来测量感应信号的大小及方向,并设计了警报电路系统。这样的设计原理简单,不用复杂的数学进行信号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