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死亡度为人口损失标志的概率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用死亡度来描述强震破坏合理性的基础上,利用与目前震害资料现状相一致的概率模型和相关资料,计算得到了中国各分区在未来不同时间发生不同死亡度的概率曲线;并以唐山地震震害得到的死亡度衰减关系,由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计算了华北北部(114°-117°E,39°-41°N)未来10年和50年超越概率10%死亡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2.
鄂尔多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存在中央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渭河古隆起及乌审旗古隆起4个主要的隆起构造。作者通过沉积地层分布及构造演化过程剖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大古隆起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并首次提出“渭河古隆起”的概念。研究表明,4大古隆起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代和区域构造环境,并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 中央古隆起形成于早古生代拉伸构造环境,在印支期发生构造反转而转化为坳陷沉降区; 乌兰格尔古隆起则是自盆地基底形成以来就已存在的长期继承性隆起,但在白垩纪及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现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渭河古隆起形成于白垩纪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也是在新生代发生差异隆升—沉降而分化为今构造的不同单元; 乌审旗古隆起是前寒武纪即已存在的古地形高地,早古生代并无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是在寒武纪海侵沉积时突显、奥陶纪开始沉积后即快速消隐。古隆起的控藏差异主要表现为: (1)古生代及之前形成的古隆起对盆地油气成藏多具有控相、控储及控制源—储配置等积极作用,且后期“由隆转坳”的古隆起对油气的成藏演化极为有利; (2)白垩纪以来的较晚期隆起对油气成藏总体以破坏性作用为主,尤以对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3.
陆源碎屑岩物质来源及变化与沉积盆地及构造演化密切相关。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晚古生代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砂岩样品岩石薄片鉴定、定量矿物学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合古流向特征,对物源进行了追溯,并讨论了盆地南部二叠系的构造—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早二叠世山西组碎屑锆石年龄具364 Ma、450 Ma、946Ma和2 446 Ma四个主要峰值;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碎屑锆石年龄具294 Ma、1 963.4 Ma和2 499 Ma三个主要峰值;晚二叠世石千峰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出现在1 876.5 Ma,缺乏北秦岭造山带的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碎屑锆石记录。分析认为山西组主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次要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石盒子组物源由北秦岭造山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内蒙古隆起西段共同提供;石千峰组物源区为华北南缘构造带。早二叠世山西期,华北南缘隆起幅度较低,不影响北秦岭造山带供源。石盒子期,勉略洋由被动拉张转换为主动挤压,秦岭造山带处于持续隆升状态,并造成了华北南缘构造带的不断抬升。石千峰期华北南缘强烈隆升,在为铜川地区提供物源的同时也阻挡了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4.
新疆白杨河杨庄岩体是西准噶尔重要的次火山岩体。文章通过对前人工作总结、地质调查、深部钻探查证以及样品采集分析等,探讨白杨河杨庄岩体的侵入机制。结果表明:杨庄岩体属于同源岩浆以脉动侵位的“内侵式”生长方式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侵入机制可以划分为两期,其中第一期形成晚石炭世第三次侵入期次(西部岩体),分布在岩体下部及边缘;第二期形成晚石炭世第四次侵入期次(中东部岩体),分布在岩体上部;中东部和西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异性,两岩体均富Si、富K、Al弱过饱和、贫Fe、Mg;中东岩体构造比较发育,多组原生节理密集排列,为后期成矿热液富集提供了空间,西部岩体构造不发育,以碎裂岩为特征;中东岩体矿化特征明显,矿化主要产在岩体内及围岩接触带附近,西部岩体剥蚀深度较深,上部大部分被剥蚀掉,成矿条件相对较差。本区主要的工业铀、铍、钼矿体产于中东部岩体中。  相似文献   
165.
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区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开鲁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中稀散元素铼(Re)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结合前人成果,探讨了研究区与铀相伴生的铼元素成矿作用。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床砂岩铀矿石中稀散元素Re的含量高,已完全达到伴生矿综合利用指标,可以尝试在地浸液循环过程中加以析出。Re与Fe2+/Fe3+、Se、U及有机碳相关性好,有较密切的共生关系;与稀土元素相关性极差,揭示了相异(相反)于稀土元素表生稳定的性质。钱家店地区铼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铼预富集阶段、上白垩统姚家组含矿主岩形成及沉积成矿阶段、层间渗入氧化水动力主成矿阶段、古近纪浅层氧化改造及热活动铼叠加成矿阶段、新近纪油气扩散还原保矿阶段,这五个阶段与该区铀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6.
张晋勋  宋永威  杨昊  张雷  亓轶 《岩土力学》2022,(S1):213-221
以北京典型饱和砂卵石地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细粒土含量、荷载条件下饱和砂卵石的冻胀融沉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有载条件下的饱和砂卵石试样冻结初期存在明显的冻缩阶段,冻缩量为试样高度的0.053%;冻胀率及融沉系数均与时间具有明显的指数相关性;相同细粒土含量条件下,饱和砂卵石融沉系数(细粒土含量大于10%)及冻胀率随荷载的增加而减小,荷载对细粒土含量小于10%的饱和砂卵石融沉系数影响微乎其微;相同荷载条件下,饱和砂卵石冻胀率及融沉系数随细粒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荷载对冻胀率影响较大,细粒土含量次之,细粒土含量小于0.82%的无载饱和砂卵石是弱冻胀材料;建立了考虑细粒土含量、荷载影响的饱和砂卵石冻胀率及融沉系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7.
在准噶尔东北缘富蕴县喀拉通克地区,在原划石炭系姜巴斯套组中新发现了数条粗安质潜火山岩脉,岩石具富钠铝、贫镁铁特征;稀土总量ΣREE为147.58~176.53×10-6,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发生显著分异,重稀土相对亏损;大多数高场强元素略微贫化,大离子元素略为富集,为碱性玄武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采用LA ICP MS测得粗安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81.9±0.7Ma,为早侏罗世,其证实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存在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对准噶尔东北缘下石炭统的厘定与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地球化学研究为解决新疆东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提供了研究性资料,对于研究环准噶尔盆地乃至新疆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8.
新疆白杨河铀铍钼矿床独特的元素组合世界罕见。铀铍钼矿体主要产于杨庄花岗斑岩体与塔尔巴哈台组(D3t)火山岩接触带上,成矿与中基性岩脉有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了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的中基性岩脉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定年等,探讨了中基性岩脉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及形成环境。对区内与铀矿相伴产出的4条较大的中基性脉岩,本次获得215 Ma,216 Ma,217 Ma和203 Ma 4个年龄数据,属印支晚期到燕山早期形成;中基性脉岩具有不相容元素(K,Rb,Ba,Sa,LEE)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Zr,Hf)亏损的特点,暗示岩浆源自与俯冲作用有关的交代地幔,属中亚造山带后碰撞阶段造山期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中基性脉岩在空间上与铀矿体分布密切相关,时间上与铀成矿年龄(197.8±2.8 Ma^237.8±3.3 Ma)相当,认为铀成矿作用与中基性岩脉侵位而引发的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9.
基于反馈环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压制多次波,综合考虑了多次波传播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避免了非波动法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已成为多次波去噪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多次波压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反馈环波动方程预测减去法的方法原理.介绍了抛物线拉东(Radon)变换外推近道数据、谱模拟法提取震源子波、均衡伪多道匹配和多次波减去法效果评价等四大关键技术的思路及主要计算公式.用JAVA语言自行开发了相应的模块,并应用射线法多次波模型和SEG/EAGEPluto模型,对以上方法技术进行了检验,去噪效果良好.对海上某多次波特发育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0.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框架。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倒U字形曲线关系,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是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前提。此外,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和道路交通节能也还都有一定的潜力。在不同情景下,工业技术节能对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贡献程度在12%~14%之间,建筑节能和增加非化石能源规模分别可以起到10%左右的贡献,道路交通节能的贡献率在2%~3%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