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 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天),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天;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 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探讨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在大量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比总结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的特征,分析了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海底常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指出了中国近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根据地球排气理论及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与海底烃类聚集体、油气盆地或潜在天然气水合物藏、断裂构造、地震活动等之间的关系,中国近海临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原因可能与临震前地球排气作用导致的油气渗漏和(或)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扩散有关。中国近海海域的西沙海槽、东沙群岛岛坡、笔架南盆地、北吕宋海槽、南沙海槽、冲绳海槽中南部至西南部等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课题组迅速开展工作,对收集的FY-2C红外-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以期查明震前是否存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根据对2008年2月21日至5月12日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发现早在2008年3月18日,即汶川大地震前55天,就开始出现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作者电子信箱:魏乐军,weilj@publica.bj.cninfo.net  相似文献   
15.
小尺度地幔对流、壳下应力场与华北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魏格纳等求得的重力位球谐系数,得出n≤11阶系数与大尺度地幔对流相关,而12≤n≤25阶系数反映小尺度地幔对流;计算了小尺度地幔对流引起的华北地区壳下应力场,该应力场具有挤压性质,挤压中心在山西临汾—洪洞一带(111.5°E;36°N),应力大小为0.2—0.75×10~8达因·厘米~(-2),整个应力场具有规则的中心对称特征;壳下应力场的几何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大震裂缝走向与错动方式、地震的空间分布等均彼此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唐山与海城地震,这种一致性尤为明显。看来,似乎小尺度地幔对流及其造成的壳下应力场对包括目前这次强震高潮在内的华北地区地震的孕震过程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地壳突发性放气与灾害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讨论了地壳的突发性放气与地震、火山和意外性水灾的关系,重点阐述了1994年第24号台风的前进路线不规则的机制,认为它是由于受1994年9月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地壳突发性放气的影响所致。还对地壳的突发性放气造成水灾的可能性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19.
地球排气与森林火灾和地震活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强祖基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1,8(2):235-245
地球不仅是固体 ,而且充满了流体。当地球受力时 ,地壳变形和破裂 ,气体 (H2 ,CH4 ,CO等 )从内向外溢出 ,这样可引起森林火灾和地震。自 1990— 2 0 0 0年 12月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资料做地震短临震兆的观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式预测、预报 149次 ,10 0次有结果 ,虚报 49次。 10 0次有结果的预测、预报中较准确的有 6 5次 ,含 7级地震 10次、6级地震 19次、5级地震 36次。较好预报有 2 5次 ,含 7级地震 4次。较差预报有 10次。由于云层干扰有 49次虚报和 2 0次漏报。 1998年 5月 13日— 5月 2 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火灾前 10d ,即 1998年 5月 4日在卫星热红外云图上见到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区出现圆形排气增强区。 1999年 4月 3日山西汾阳森林火灾前 4d ,即 1999年 3月 31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汾阳森林区出现一孤立圆形排气增温区。 2 0 0 0年 3月 2 8日福州郊外森林区起火 ,就在当日卫星热红外云图上可见到福建沿海大陆升温。 1996年 9月 6日台湾兰屿发生 7 1级地震 ,地震前 11d增温震兆呈现一个奇特构造应力热体系———山字型。  相似文献   
20.
应用应力张量方法分析了潮汕盆地的新构造时期构造应力场,这里至少存在着4种应力状态,这与它们在盆地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从盆地沉降中心向边缘,水平构造引张应力转为挤压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