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河道砂体宽/窄方位三维观测系统地震物理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 of the wide and narrow azimuth 3D observation systems on seismic imaging precision is becoming a hot area for studies of high precision 3D seismic acquisition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we utilize 3D physical seismic modeling experiments. A 3D channel sand body physical seismic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wo acquisition systems are designed with wide azimuth (16 lines) and narrow azimuth (8 lines) to model 3D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eismic work flows. From analysis of migrated time slice data with high quality and small size, we conclude that when the overlying layers are smooth and lateral velocities have little change, both wide and narrow azimuth observation systems in 3D acquisition can be used for obtaining high precision imaging and equivalent resolution of the channel sand body.  相似文献   
152.
基于Hudson裂隙理论中等效裂隙模型假设,在均匀介质中嵌入定向排列的薄圆片充填物可构成裂隙介质模型.通过改变充填物薄片的厚度,模拟裂隙的张开度,观测其对纵横波传播的影响.在实验室内用环氧树脂作裂隙模型的基质材料,含硅橡胶的混合低速材料做裂隙充填物.当每个模型中裂隙的直径和个数相等时,仅改变裂隙的厚度,形成了一组相同裂隙密度的裂隙模型.采用超声波脉冲透射法获得了平行和垂直裂隙方向纵横波传播的时间和波形记录.实验表明,在相同裂隙密度条件下,裂隙张开度的变化对纵横波的速度和振幅都有影响,其中纵波振幅的变化比速度变化大得多.横波速度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慢横波上,振幅的变化快横波比慢横波大.这些特征对地震资料的处理和解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3.
中秦岭地区晚古生代增生的弧前构造带及演化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认为中秦岭地区以刘岭群(PZ2)为代表的陆源碎屑杂砂岩系,其主体可能属晚古生代华北南缘在北俯机制下增生的弧前盆地沉积杂砂岩系。其中商、丹带中丹凤蛇绿杂岩等为该弧前盆地的基底增生杂岩单元。而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的最终古经合线位置应大致位于“刘岭”弧前构造带的南部边界山阳一留坝断裂带一线。  相似文献   
154.
刘玉让 《山东地质》1999,15(4):30-34
东营市淡水资源十分匮乏,其中93%以上依赖黄河水。近年来黄河连年发生断流,使得蓄水工程难以正常供水,同时还诱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开采漏斗、地裂缝、河道淤积和咸水入侵等。本文就其发生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利用群变换分析了Lorenz方程三个定常解的性质,其结果表明:Lorenz方程的三个定常分叉解可以通过群{Ι,e}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6.
摩天岭褶皱带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主要由中、晚元古宇“碧口群”火山、沉积杂岩系组成。笔者认为:该套杂岩系在刘家坪—铜钱韧性剪切带以南,是一套构造混杂岩,属中晚元古宙“碧口”古洋盆消减、关闭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该剪切带以北,碧口杂岩系则主要由一套弧前盆地杂砂岩系和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系组成,后者属喷发在以鱼洞子群为基底的南秦岭古陆南缘之上的岛弧火山岩系。晚元古宙末,由于介于南秦岭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碧口古洋盆关闭,最终形成了扬子古陆北缘晚元古宙碰撞型造山带。摩天岭褶皱带则属该碰撞造山带的超迭壳楔和碰撞混杂岩单元部分。  相似文献   
157.
李坝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及远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李坝金矿控矿因素和岩,矿石地球物理参数的研究以及对地球物理异常垢分析和推断,建立起矿田地质一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并应用于找矿预测,已获得很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58.
黔南碳酸盐岩地震“亮点”,“平点”与“暗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秉让 《贵州地质》1998,15(4):338-344
黔南海相沉积地区,在可控震 与炸药震源的地震普查勘探中,地震反射剖面上,出现的振幅异常,有“亮点”、“平点”与“暗点”显示。研究认为:“亮点”可能为油气层的显示;“平点”可能是含气储层与不含气层之间形成的波阻抗界面;“暗点”可能为岩性变化的层间反射。  相似文献   
159.
当高强度周期性调制的光束或脉冲激光束入射到介质中时,通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部分光能转变为声能,从而在介质中形成声波,这一效应称为光声效应。在光声效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声光谱技术,已广泛用于物质结构的研究。 近十年来,人们对非密封的大范围介质空间中激光激发声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激光在液体中激发声波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它有可能导致一种新的水下声源——激光声源。与传统的水下声源相比,激光声源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比较容  相似文献   
160.
互相关技术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互相关技术在近几十年取得了很大发展,已成为当今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测试技术。本文详细阐述了互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说明了互相关技术在海洋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充分说明了该技术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并简要介绍了互相关技术在其它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