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黄河下游傍河开采地下水研究--以郑州-开封间黄河段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由于黄河水量不断减少,断流频频发生和河水污染加剧等原因,使沿岸城市的供水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满足该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越来越重视傍河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从黄河下游河段的地质结构、岩性组成、河水补给地下水条件等各个方面论证了黄河下游河南省地段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及兴建大型傍河地下水水源地的可行性。对傍河开采地下水时可能诱发的水环境和地盾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42.
黄河水δ18O、δD和3H的沿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根据2000年8~9月雨季和2001年3~4月旱季在黄河18条断面上河水的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了黄河水占δ^18O、δD和^3H浓度的沿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从黄河源头至入海口,黄河水具有稳定同位素比率逐渐增大而^3H浓度逐渐下降的趋势;外来水体的混合作用、蒸发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水的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影响。黄河源头地区和中游地区是黄河两个主要的产流区,河水同位素的变化是不同径流来源对河水补给的良好标志。兰州以上黄河源头地区河水的δ^18O、δD的季节性变化与雨水相反,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贡献旱季大于雨季。晋陕峡谷北段雨季δ^18O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和当地雨水对河川径流有明显的补给,而旱季^3H浓度相对较低的岩溶水对河川径流有一定的补给;吴堡—潼关段雨季和旱季均有同位素比率相对较高的地表支流(如汾河、渭河)的加入。河水水面蒸发作用对兰州—包头段和黄河下游段旱季河水的δ^18O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对这些河段雨季河水的同位素影响较小,灌溉回归水的蒸发可能是影响这些地段河水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3.
浙江龙游奥陶纪笔石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1958年底,张日东、沈平、杨达铨、王捷、金品林、方心浦等同志和笔者在浙江龙游志棠一带作地质调查时,采集了一些奥陶纪的笔石、三叶虫化石,其中笔石经穆恩之先生观察,认为有下奥陶统顶部的笔石带存在,中、下奥陶统之间可能并无缺失。因此,于1959年8月,笔者和张德明、景延祥等同志重赴龙游志棠详细测制剖面,系统采集化石。此决  相似文献   
244.
云南恩洪区块属于多薄煤层发育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以恩洪区块煤层气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前期单井产气量低的原因,探讨了多煤层合采的必要性及开发层系划分方式和单井开发潜力,进而结合流体可动性和国外煤层气开发经验,提出适合恩洪区块的煤层气开发方式。研究表明:恩洪区块单煤层资源丰度较低,前期煤层气井动用的资源不足是产气量低的重要原因;恩洪区块单井多煤层合采动用储量多,单井合采尽可能多的厚度大于0.5 m的原生-碎裂结构煤层是提高单井产气量的有效方式;恩洪区块煤层气吸附时间短,扩散能力强,但受地应力强度大、非均质性强和煤体结构复杂影响,渗透率较低且空间变化剧烈;分段压裂适合恩洪区块多薄煤层和弱含水的煤系地层特点,多煤层合采可依据煤层垂向上分布特点合理划分开发层系进行分段压裂合层排采,进行排水阶段缓降液面-见套压后憋压-稳产期稳压,之后缓慢降压的排采措施,最后形成各组整体降压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45.
锂作为一种新能源、新材料,对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卤水中液体锂为锂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盆地自贡地区地下卤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前人对自流井背斜卤水中的锂资源研究较少,但已有数据均表明局部卤水中Li+含量达单独开采工业品位的2~4倍,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近年来,对自贡地区的地下卤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有利地区采集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锂资源已达边界品位的3~4倍、最低工业品位的2倍以上; Li+与Na+、K+、$NH^{+}_{4}$、Cl-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卤水中Na+、K+、$NH^{+}_{4}$、Cl-的含量可作为Li+含量的间接指示; 降低卤水中Mg/Li值能够有效控制提锂成本; 相比于黄卤,黑卤有较低的Mg2+和较高的Li+、Na+、K+、$NH^{+}_{4}$及Cl-。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邓井关背斜的轴部黑卤密集分布地区可作为锂资源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46.
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的原“抱板群”早年已被解体为奥陶纪南碧沟组和中元古代戈枕村组、峨文岭组。本研究在原划归早奥陶世南碧沟组中酸性火山岩夹层中获得锆石SHRIMPU-Pb年龄441±10Ma,属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且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可代表该套火山-沉积岩系的形成时代;在原划归抱板群峨文岭组的变质沉积岩系中获得碎屑锆石LA-ICP-MS U-Pb最小峰值年龄438 Ma,指示其形成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原划归抱板群戈枕村组的地质体实为泥盆纪片麻状花岗岩类。因此,本文将黄竹岭地区原“抱板群”重新解体为志留纪地层(保脚村组和蒙花岭组),以及泥盆纪侵入岩类。保脚村组(原峨文岭组)变质沉积岩系及蒙花岭组(原南碧沟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均被泥盆纪花岗岩侵入。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地层及泥盆纪侵入岩类的厘定,对海南岛东部地区早古生代地层格架的建立、海南地块构造演化等基础性地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47.
姜杉钰  王峰  樊笑英 《地质论评》2023,69(3):69031105-69031110
通过对当前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时期的资金投入分析,梳理了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的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地质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在资金投入上主要表现出资金投下滑总体趋势放缓、矿产勘查资金供需矛盾突出、新旧动能转换引领投资分化、科技和信息化投入仍需提升、投入空间格局正发生转变五大特征。研究认为,为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应该以中长期战略引领投资布局,强化两级财政的协同配合,多措并举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完善财政投入评估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248.
加权平均温度是大气可降水量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大气可降水量反演的精度。针对适合于甘肃地区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较少且已有模型精度较低的情况,文章主要利用甘肃地区7个探空站2013-2017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了甘肃地区加权平均温度时空分布特征,依据最小二乘原理建立了本地化分区、分季、分月模型,并结合已有模型对其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甘肃地区加权平均温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分区、分季、分月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分区、分季、分月模型精度均优于已有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9.
对照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连续投喂不含药物饵料,诺氟沙星组和联合用药组以50 mg/kg体质量剂量连续投喂含诺氟沙星药饵5 d后,诺氟沙星组投喂不含药物饵料10 d,联合用药组以100 mg/kg体质量剂量投喂含黄芩苷饵料10 d。从投喂诺氟沙星药饵时开始,在不同时间点采集中国对虾血液、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进行药物残留和肝药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与诺氟沙星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各组织中诺氟沙星消除较快,血淋巴、肝胰腺、鳃和肌肉的理论休药期比诺氟沙星组分别缩短了23.92%、22.73%、25.92%和21.92%;与对照组相比,诺氟沙星对中国对虾CYP1A(ECOD)和CYP2(APND)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诺氟沙星的消除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后恢复至对照水平;黄芩苷在加速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体内消除的同时,对中国对虾CYP450酶也有较强的诱导作用。因此,药物使用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造成药物中毒或疗效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250.
桂东鹰扬关地区位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通过开展该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5)为指南,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从岩石学、构造学、地球化学角度,对鹰扬关岩群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其为一套构造混杂岩,通过获得的变质火山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认为其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根据岩性特征、野外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等将区内岩浆岩划分为8个岩体,16个填图单位,获得了各岩体的高精度测年数据,确定了岩浆岩年龄格架;研究了其岩石成因,探讨了岩浆源区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解析,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中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确定了相对时序。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查明了1∶5万太保圩幅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编制了元素地球化学图等系列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