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结合开津市热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程序设计“活”开放性结构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2.
韩鹏  李宇航  揭晓蒙 《海洋预报》2020,37(3):98-105
回顾近年来国外主要海洋预报业务机构全球海洋环流预报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最近5~10 a来在全球海洋动力数值预报模式和多源资料同化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结合未来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围绕观测体系建设、数据共享机制、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3.
大丫口地区位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内,大地构造位处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西缘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北西向与泥堡大型金矿床相连,南东向与戈塘金矿床相邻。目前已发现区内金矿(化)主要有两种产出类型:一是赋存于茅口组上与覆龙潭组底部一套由区域性构造作用形成的、并经热液蚀变的构造蚀变岩体(SBT)中的层控型,二是产于断层破碎带或两盘牵引膝褶带内的断控型。本文初步总结了该区的找矿标志,开展了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94.
蒙嘉川 《气象》2004,30(7):58-61
4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月初至下旬前期除新疆西部和北部、青海中东部、华北中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外,北方其余大部地区持续少雨;下旬后期至5月上旬北方地区普降小到中雨,局地出现大雨,使得旱情明显缓和。月内南方多阴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并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本月全国大部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同期起伏变化明显,中东部地区冷暖变化尤为显著。北方地区沙尘日数明显偏少。1 天气概况1 1 降水4月全国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降水,除新疆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5.
宜山石别甘蔗糖份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骏  蒙永硕 《广西气象》1993,14(2):51-52
  相似文献   
96.
陈菲  苏文  李晓光  胡鑫蒙  高静 《岩石学报》2021,37(12):3893-3902
本文通过金刚石对顶砧与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原位模拟了金红石在高温高压下晶体结构及其OH的变化,从而了解俯冲带流体中金红石在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及作用。实验证明,金红石在压力的作用下经历两次相变,分别为金红石型TiO2结构→斜锆石型TiO2结构(P=23.43GPa)→萤石型TiO2结构(P=34.98GPa),其结构在经历过超深俯冲后、折返过程中则以ɑ-PbO2型TiO2结构稳定存在。并且金红石晶体中的OH红外特征峰强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显示在加压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降低,但直至地球深部超过600km(37.28GPa,约1200km),其晶体中的OH也并未完全脱去。在高温高压实验中,金红石样品从常温常压条件加压、加温至P=4.01~4.08GPa和T=700℃时,金红石晶体的有序度、OH含量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但至实验最高温压,晶体内部仍保留OH,其结构也稳定存在,因此金红石可以将水携带至深部约120km处。在降至常温常压的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虽然增加,但并未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含量,因此经历过快速俯冲、折返后的金红石中的OH含量无法代表金红石形成时的OH含量。  相似文献   
97.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台地小、位于叠合盆地下构造层、埋藏深和年代老的特点,储层成因和分布是油气勘探面临的诸多科学问题之一。综述了近5年来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项目团队在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领域取得的3项创新性成果认识:①通过对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等层系构造-岩相古地理的解剖,发现小克拉通台地台内裂陷普遍发育,建立了"两类台缘"和"双滩"沉积模式,揭示了台内同样发育烃源岩和规模储层,这为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到台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安岳气田的发现所证实。②基于塔里木盆地勘探实践所提出的岩溶储层成因、内幕岩溶储层类型和分布规律的认识,突破了岩溶储层主要分布于潜山区的观点,创新提出碳酸盐岩内幕同样发育岩溶储层,这使勘探领域由潜山区拓展到内幕区,并为塔北南斜坡哈拉哈塘油田、顺北油田的发现所证实。③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仍具相控性、继承性大于改造性的地质认识,揭示了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规模性和可预测性,确立了深层和古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地位和勘探家的信心,并为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礁滩(丘)相沉积、蒸发潮坪、层序界面、暴露面和不整合面、古隆起和断裂系统控制深层和古老海相碳酸盐岩规模优质储层的分布。这些认识不但对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学科发展具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勘探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褐帘石的谱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菲  苏文  张铭  李晓光  胡鑫蒙 《岩石学报》2019,35(1):233-242
本文研究了6个来自不同产状、不同地区的含褐帘石样品,包括4个伟晶岩(M1663来自内蒙集宁益元兴、M7673来自内蒙集宁察汗营地区、M4960来自美国Amherst County Virginia地区、M4976来自挪威Liksviken地区)、2个矽卡岩(M1697产自河北地区、M1679产自湖南郴县地区)。通过对这6个不同产状褐帘石的电子探针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及拉曼、红外光谱学的研究来揭示褐帘石晶体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褐帘石成分均匀,晶体内发育微裂隙,局部有脉体充填,但不同产状的褐帘石样品在主量元素如Fe O、Ca O、Al_2O_3以及REE如Ce_2O_3、Nd_2O_3、La_2O_3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别。其系统的光谱学数据表明褐帘石晶体的特征峰强度和峰位的偏移均与其组分有关,并分析指派了部分光谱峰位的归属,揭示了褐帘石中特殊谱峰位置的迁移与其元素含量、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拉曼光谱揭示了褐帘石单晶有20组拉曼活性谱峰(ν1~ν20),其中ν2~ν4、ν5~ν8、ν16~ν19谱峰的迁移与A位上的Ca与稀土元素之间置换作用有关;ν10~ν12谱峰是O-Si-O弯曲振动引起,其拉曼谱峰的偏移可能与Si含量有关;ν13~ν14谱峰的迁移则可能是多种元素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褐帘石单晶红外光谱展示了13组红外活性谱峰(a-m),h-k谱峰的偏移与在M1或M3位上Fe~(3+)和Al相互替代而导致的; b-g谱峰的偏移是与硅氧四面体中Si-O非对称伸缩振动有关; OH(l-m)双峰的出现可能与M1、M3位上Fe~(3+)的含量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类岩石中褐帘石晶体结构中Fe~(3+)与Al~(3+)间的置换作用强于矽卡岩类岩石中的褐帘石;而矽卡岩类岩石中褐帘石晶体结构中在A位上稀土元素与Ca置换作用则大于伟晶岩类岩石中的褐帘石。  相似文献   
99.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工业园区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数据集是对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工业园区供水水文地质详查”项目提供的钻孔抽水试验成果(12个钻孔点)、地下水水化学成果(40个水样)、岩土样试验成果(102个岩土样)、地下水位统测(35个测试点)四组数据整理而得。其中,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数据主要包括水位埋深、静止水位标高、水位降深、涌水量、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矿化度等;地下水水化学成果数据主要包括游离CO2、H2SiO3、溶解性固体、总硬度、总碱度、Ph值等;岩土样试验成果数据主要包括给水度、含盐量、颗粒组成等;地下水位统测主要包括取水层位、含水层顶底板埋深、水位埋深、水位标高、水利性质等内容。通过校核和验证,所有结果均在误差范围之内。对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围绕该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以选择供水水源地为勘查目的,为科学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保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采用国内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原则,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0.
用二维网函数插值法计算绘制出同一尺度下的科尔沁流动、半固定和固定3种类型沙地上差不嘎蒿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差不嘎蒿种群斑块的分维数和间隙度指数。结果表明,在流动沙地差不嘎蒿种群分布格局为群聚分布,种群斑块复杂性最高。在半固定沙地差不嘎蒿种群虽然也属群聚分布,与流动沙地相比略趋向于均匀分布。在固定沙地差不嘎蒿种群格局为随机分布,斑块复杂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