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宫景光  张瑞锡 《地质论评》1948,13(Z1):146-148
油洋山位兴安灌阳之间,为两县之分界岭,亦即英俊乡之三寓村利源村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沙坡头植物迁地保育基地种植26 a的甘草在3种除草制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①从种植第11年开始连续16 a除草的样地中甘草植株开始生长最早,26 a内仅除草一年的样地次之,未除草的对照样地甘草生长开始最晚,但最终高度差异不大。②从种植第11年开始每年除草的样地中甘草株平均花序、果序、成熟种子数量及果序/花序、果序长度和种子重/生殖部分重和生殖部分重/地上生物量值最大,26 a内只除草一年的样地次之,而未除草样地甘草不能开花结实,不能完成生活史;除草仅一年样地甘草能正常开花结实,但分配给繁殖的生物量比例较连续16 a除草样地低。③杂草改善了早期沙区土壤贫瘠的状况,有利于甘草生长发育,而后期杂草的大量扩散使其与甘草竞争加剧,从而抑制甘草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3.
阿拉善高原是亚洲中部荒漠亚区的一个植物地理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该区独特的植被组成。目前由于气候的干暖化、黑河断流、森林草原的过度开采利用以及人口的激增等,给当地的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带来严重障碍。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当地的草场资源是当地政府和科研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分析环境因子和植被分布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影响该区草场资源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对52个样地的植被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所调查到的70种植物包括16个科和46个属,其中一年生植物占7.1%,灌木和小灌木占52.9%。种数最多的4个科是豆科(Leguminosae)、蓼科(Polygon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ae),分别占到总种数的20.0%、15.7%、14.3%和14.3%。高位芽和地面芽是主要的生活型,这代表了沙漠植物典型的生活型谱。采用二歧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将所调查植被分为6个类型,每个植被类型及相应的土壤特征代表了特定的地理单元。此外采用除趋势分析(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植被分布和环境变量二者的关系。环境因子主要有29个:其中包括18个土壤因子、8个气候因子和3个地理位置因子。DCA和CCA分析的结果一致,都表明植被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其中,CCA的第一轴主要代表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沙黏粒含量、海拔、Kira湿度指数以及相对湿度,而CCA第二轴主要和Cl-、K+、Mg2+和电导率相关。这两轴在解释植物-环境关系的过程中累积贡献率达到60%,说明前两轴代表的环境因子是决定该区荒漠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这一结果阐明了阿拉善干旱荒漠区植被分布的独特性,以及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这为该区域荒漠草场的恢复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4.
路域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孔昌  张景光  冯丽 《中国沙漠》2014,34(6):1598-1604
道路建设、交通活动向周围环境排放重金属污染物,引起路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升高.这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动物及人类造成影响,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本文综述了路域土壤重金属含量随与路缘距离和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规律,路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路域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从4方面论述了路域植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1)路域植物吸收重金属的途径;(2)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距离路缘的关系;(3)路域不同植物种的重金属含量差异;(4)同种植物不同器官中的重金属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5.
正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伴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惊世巨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充分展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原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司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理事长吴奕良,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原总经理何立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副秘书长姜兴周、秦景光联手撰写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文章以时间为轴,选取重要历史节点,梳理出40年来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生的大事要事,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历史、存留影像。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6.
二、我国加入WTO后咨询设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加入WTO后对我国的工程咨询设计业的发展有着双重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利益  相似文献   
37.
沙漠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对土壤温度与土壤导温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分析人工固沙植被区与流动沙丘区不同部位 (沙丘迎风坡、丘间低地、沙丘背风坡 )各层土壤温度梯度分布 ,及其月平均值变化与日变化特点 ,计算不同地表覆盖 (人工植被与裸沙区 )条件下的沙土导温率。结果表明 ,沙坡头地区 7~ 10月平均地温变化的振幅 ,在地面约为 16 2℃ ,振幅变化随深度的递增而迅速减小。在 0 0 5m深度处 ,地温年振幅为地面振幅的一半。 7~ 10月中地温最高最低出现的月份 ,随深度增加都呈滞后现象 ,但滞后的情况两者并不相同。另外 ,在 2 0cm以下深度内 ,7~ 10月月平均温度都高于 0℃。当观测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时 ,地温日振幅则以几何级数减小。尽管地温振幅日变化因天气情况不同大有差别 ,在相同的气象条件 (连续四日晴天 )下的研究发现 ,下垫面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尤其是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差异而引起的地温日振幅与地温剖面分布变化。根据 1992年 8月观测记录 ,流沙区丘间地温日振幅最高达 2 6 2℃ (表层 ) ,最小值只有 1 8℃ (1m深 )。固沙植被区丘间低地最高日振幅为 2 5 9℃ (表层 ) ,最低值 4 3℃ (1m深 )。植被区地表层温度变幅小于流沙区 ,而深层温度波动显著。在 5cm深度处 ,植被区地温降至最低值的时间滞后于流沙区 2h以上 ,2 0cm处植被区地温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比  相似文献   
38.
在以前工作基础上,针对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传输过程,提出了一个多层陆气耦合模式.特别给出了导水率的计算模型和修正后的根系吸水模式,考虑了结皮层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以及植被演化的过程.陆面过程耦合模式分别对大气、植被、土壤作多层划分,以助于细致了解沿高度分布的各物理量.同时,利用本模式对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站人工植被区陆气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为当地合理利用水热资源和沙漠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
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油蒿种群的结构和更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固沙起始年代油蒿种群大小结构的分析发现,幼树个体的数量较多,中等大小的成年个体数量少,老龄个体的数量极少.年限较短的人工植被区油蒿幼树个体的数量多于年限较长的人工植被区,而油蒿幼苗的数量则呈相反的趋势.油蒿幼苗在不同的地形中分布数量也不同,丘间地有较多的幼苗,背风坡幼苗特别少.油蒿成年个体在人工植被区中呈均匀分布,油蒿幼苗则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40.
沙坡头人工固沙区草本层片组成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袁建立  张景光  王刚 《中国沙漠》2002,22(6):623-627
通过跟踪观测一年生植物层片在一个生长周期内种类组成及其重要值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生态学机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在固沙区草本层片内,小画眉草的多度、盖度和重要值在群落中所占比例较大,是群落优势种;②在充足的降雨后,一年生植物都突发性萌发,但随着降雨的减少,层片内的一年生植物种群都呈衰退之势,其中小画眉草和虎尾草种群急剧减少,狗尾草、雾冰藜和虫实种群减少幅度不大.在生长后期由于降雨增多且较为均匀,层片内各物种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各自完成生活史;③狗尾草、雾冰藜和虫实在整个生长季节种群的数量和频度变化幅度较小,其相对盖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渐次增长之势;④草本层片的变化动态与降雨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