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1995—2015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1995—2015年中国地(市)间人口O-D迁移流和迁移率,结合GIS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20年间中国人口迁移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① 中国人口迁移由相对不活跃、局部地区参与的“低活性时代”,逐步走向相对活跃、绝大多数地区参与的“高活性时代”。② 人口迁移地域类型的时空演化过程呈现出各活跃型地(市)不断扩散,而非活跃型地(市)大幅缩减的特点。③ 人口迁移网络以“胡焕庸线”为界,东、西两侧迁移流“东密西疏”且差异悬殊,这一空间格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顽健性。④ 在人口省内迁移持续增强,以及跨省迁移中沿海三大城市群吸引力的“此消彼长”和西南地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场结构表现为: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群内部分化和影响范围减弱,中部地区(除湖北省)未能演化出以省为单元的独立社区,西部地区则是西北相对稳定而西南持续变动。  相似文献   
512.
东昆中隆起带东段闪长岩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东昆中隆起带东段分布一套高钾的钙碱性闪长岩系列岩石。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Rb)、LREE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如Th、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P),具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岩特征。该闪长岩属混合成因,即由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基性岩浆,与地壳物质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混合形成。阿斯哈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为244Ma左右,属印支早期。  相似文献   
513.
新疆阿尔泰萨热阔布-铁木尔特地区两类矿化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阿尔泰南缘萨热阔布-铁木尔特一带的矿床均赋存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的变质岩系中。早泥盆世的海相火山形成了Zn--Pb ( Cu) 矿化,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碰撞造山相应形成了Cu--Au 石英脉矿化; 前者以铁木尔特VMS 型Zn--Pb ( Cu) 矿床为代表,后者以造山型萨热阔布金矿为代表,与造山有关的脉状矿化还叠加在铁木尔特等VMS 矿床中。通过对比两类矿化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结合矿化的变形变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矿床成因。萨热阔布金矿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石英脉和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中晚期发育的含黄铜矿石英脉中均富含碳质 ( CO2--CH4--N2 ) 流体包裹体,可能与碰撞造山的热液流体作用有关。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中代表VMS 期的浸染状矿石中硫化物δ34S 为-26. 46 × 10-3 ~ -19. 72 × 10 -3,硫主要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的无机还原和细菌还原作用; 而代表后期叠加改造的脉状矿化硫化物值与萨热阔布金矿床硫化物石英脉中δ34S 值接近,硫主要来源于造山过程中的深源流体。萨热阔布金矿床硫化物石英脉和铁木尔特Zn-- Pb ( Cu) 矿床晚期含黄铜矿石英脉的δDH2O 值和δ18OH2O 值,均反映了碰撞造山期热液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萨热阔布金矿硫化物石英脉中碳质流体包裹体CO2 体系中δ13 C 为- 21. 15 × 10-3 ~ -7. 51 × 10 -3,CH4 体系的δ13C 为-34. 11 × 10 -3 ~ -28. 38 × 10-3 ; 铁木尔特Zn--Pb ( Cu) 矿床含黄铜矿石英脉中碳质包裹体测得的δ13C 为-8. 02 × 10 -3 ~ -6. 99 × 10 -3,δ13 C 特征与海相火山沉积无关,具岩浆源或深部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514.
霍吉河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北段,是近年发现的钼矿床。该钼矿含矿岩体主要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钼矿体大多数呈细脉浸染状在花岗闪长岩中绕角砾岩筒分布。含矿花岗闪长岩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84.0±1.5)Ma,形成于燕山早期;其SiO2质量分数为60.06%~69.34%、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为3.36%~5.78%和2.60%~3.78%,铝指数A/CNK=0.78~0.98,属于偏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分馏强烈(LaN/YbN=10.96~24.99),Eu负异常不明显(Eu/Eu*=0.72~0.86);富集Rb、Ba、Th、U、K、Pb和Sr等元素,亏损Nb、Ta、Ti、Y和Yb等元素,这或者暗示其岩浆源区相对富水,或者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结合主成矿温度、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构造背景,认为霍吉河钼矿成因应属于斑岩型钼矿。  相似文献   
515.
本文报道了吉林南部金厂沟矿区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锆石Hf同位素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确定该区岩体的形成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1.5±1.1 Ma和227.4±1.9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富硅、铝、碱和贫钙、钠、镁及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富集和高场强元素(Nb、Ta、Ti)及P亏损,锆石ε_(Hf)(t)介于–15.3~–9.0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介于1.83~2.22 Ga之间。以上特征表明,该期正长花岗岩为准铝质-过铝质钾玄岩系列,与S型花岗岩特征相似,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长英质下地壳在低压环境下的部分熔融。黑云母闪长岩具有富硅、铝、钾、钠和贫镁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及活泼的不相容元素Th和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具有高Sr(735×10~(–6)~1560×10~(–6)),低Yb(0.92×10~(–6)~1.23×10~(–6))的特征。锆石ε_(Hf)(t)为–12.9~–8.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82~2.07 G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黑云母闪长岩起源于深部的古元古代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吉南地区已有的年代学资料和区域构造研究成果,认为吉南中生代岩浆作用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与辽东和胶东地区具有相同的年代学格架并构成一条北东向岩浆岩带。吉南地区晚三叠世黑云母闪长岩和正长花岗岩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16.
荷尔勿苏铅锌矿床发育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侧、翁牛特旗少郎河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等;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属热液脉型铅锌矿床。矿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交代作用阶段和晚期裂隙充填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其温度、盐度和压力等逐渐降低,具有中低温(170℃~316℃)、低盐度(1.2%~3.7%NaCleqv)的特点,成矿压力为11.83~24.30 MPa;稳定同位素碳、氢、氧证据显示了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两部分组成的混合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荷尔勿苏铅锌矿床成矿物质为深源岩浆在构造活动时期再次活化,与下地壳及赋矿围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并在断裂构造有利位置富集成矿。荷尔勿苏铅锌矿属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517.
对延边地区新田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石英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9±2 Ma,属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较弱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与活泼的不相容元素(U、Th)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Zr、Hf、Ti)亏损,微量元素比值总体接近地壳平均值,反映岩浆源区为下地壳。结合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背景,认为新田地区石英闪长岩岩体形成于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白垩世早期是区内一个较重要的俯冲阶段,中酸性岩浆侵位活动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518.
华北板块周边地区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对华北后来的岩石圈破坏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南口前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时代及形成的构造背景.测年结果表明,岩石为晚三叠世(224±1 Ma)岩浆侵入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7,属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类.高Sr(394×10-6~545×10-6),低Yb(0.61×10-6~0.93×10-6),判断岩石属于埃达克岩类.岩石的εHf(t)值为-13.2~-6.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 669~1 825 Ma之间,判断岩石源于元古代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岩石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519.
马芳  孙丰月  霍亮  奥琮 《世界地质》2014,33(2):388-398
焦家金矿煌斑岩为钙碱性云斜煌岩和拉辉煌斑岩,为成矿后脉岩。区内煌斑岩及金矿体的产状统计表明,二者产状无明显相关性。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煌斑岩中w(SiO2)为38.56%~47.52%,w(TiO2)为0.85%~2.20%,Mg#为45~70,Rb/Sr为0.02~0.08,显示幔源特征。矿石中广泛发育的含CO2包裹体、辉碲铋矿的存在及前人关于氦氩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幔源物质参与了本区成矿。胶东地区煌斑岩时代集中于89~130 Ma,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本次研究获得其K-Ar年龄为93.5±1.4 Ma,认为焦家金矿中的煌斑岩与金矿化为幔源C-H-O流体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形成于晚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持续伸展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520.
丁清峰  王冠  孙丰月  张本龙  金圣凯 《岩石学报》2010,26(12):3709-3719
通过详尽的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要总结了大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毒砂地温计,认为大场金矿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含明金石英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共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分别形成贫矿化石英脉(成矿温度350℃左右,均一温度为280~360℃)、金-石英-硫化物碎裂岩型矿石(成矿温度301℃左右,均一温度为220~280℃)、金-石英-辉锑矿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和明金-石英脉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最晚的石英方解石阶段则使先前形成的四类岩/矿石发生轻微硅化和方解石化蚀变(均一温度小于160℃)。结合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认为大场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早阶段静岩压力系统(成矿压力为215MPa,成矿深度8.1km)下的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中阶段静岩向静水压力过度系统(成矿压力为49~108MPa,成矿深度5.5~8.6km)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以及晚阶段静水压力系统(估计成矿压力小于40MPa)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最后认为,大场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