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基于大凉山生态地质调查获取的48个岩石—土壤剖面数据,通过地质建造单元调查、土壤类型划分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西昌地区中生代泥质岩类地质建造区紫色土中4种微量营养元素Cu、Zn、Mo和B的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并讨论了不同影响因素下4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营养元素整体属于中等强度变异,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4种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2)4种营养元素整体处于丰富等级,Cu、Zn和B营养元素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昌地区东北—西南带状区域内,Mo元素含量在全区范围内含量较高;(3)不同地质条件(海拔高度、地层、岩性、地质时代)和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共同制约着Cu、Zn、Mo和B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此外,紫色土剖面土壤层4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还受到一定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结果可以对当地农林业发展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2.
1地质背景研究区隶属于三江成矿带,位于北羌塘—昌都陆块、南羌塘—左贡陆块、班公湖—怒江陆块的交界处,赤布张错—澜沧江断裂带和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呈弧形贯穿该研究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古-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地层,受到断裂控制而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3.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时,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锆石U-Pb LA-ICP-MS 定年得出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6.07±0.48) Ma,MSWD=0.92,表明矿床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环境。雄梅斑岩铜矿距离班-怒缝合带西段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有500 km之遥,但两者的含矿斑岩却具有完全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且成矿年龄相近,暗示着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统。该矿床的发现表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确实发育有一条斑岩铜矿带,其找矿意义在于人们有可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上找到更多的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84.
采用子区中位数衬值滤波法和异常下限衬值滤波法对西昆仑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圈定了各元素的衬值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方法所获衬值异常的叠合部分作为新的异常边界,重新圈定单元素异常和多元素组合异常。研究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根据异常区元素浓集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区内Au、Ag、Cu、Pb、Zn、Sb、Sn、W具有较明显的成矿潜力与找矿前景,在找矿方面应重点寻找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热液型铅锌矿、热液型锑矿、花岗岩型钨锡矿、斑岩型铜矿以及岩金矿床。  相似文献   
85.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岩墙中。通过对矿体,矿石以及成矿岩体的常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热香铜矿是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沿断裂进一步侵位形成热液铜矿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香铜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86.
川西热香铜矿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岩墙中。通过对矿体,矿石以及成矿岩体的常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热香铜矿是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沿断裂进一步侵位形成热液铜矿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香铜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87.
竹鸡顶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四道桥—竹鸡顶破背斜与三道桥—青达破背斜复合部位,是义敦岛弧带中段新发现的铜矿床。通过对矿体、矿石、成矿年龄及成矿母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竹鸡顶铜矿是在燕山晚期,由于义敦岛弧带碰撞造山后伸展作用而形成的岩浆热液—斑岩型铜矿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竹鸡顶铜矿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88.
川西热香铜矿含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是川西地区新发现铜矿床,成因上与二长花岗岩密切相关.热香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集Rb,Th,U和Ta,而Ba,Sr,Ti强烈亏损.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相对富集,分馏程度较重,负Eu异常显著(δEu=0.08-0.21).而通过微量元素构造环境投图、成岩年龄及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历史分析,初步认为热香含矿二长花岗岩是在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65~15 Ma)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在板内裂陷环境中引发地壳浅部岩石大规模熔融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89.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对于研究富碱斑岩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具有富集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
曲晓明  李佑国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68-776
近年来发现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中发育了一条潜力很大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成矿带。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S-Pb同位素示踪及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发现该带的铜多金属矿化与喜马拉雅晚期碰撞后地壳松弛阶段形成的晚造山花岗质斑岩体有关。本文资料显示,该带的含矿斑岩和矿石硫化物具有完全一致的S、Pb同位素组成。δ34S在-3.8‰~ 2.4‰之间,具幔源硫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及208Pb/204Pb分别变化于18.106~18.752、15.501~15.638和37.394~39.058之间,富含放射成因铅,反映了物质来源上的同一性。空间上该铜矿带铅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成矿带东段的地壳铅经中段的造山带铅向西段的地幔铅演化,在Pb构造模式图上构成很好的等时线,在源区端元图上清楚地落在印度洋MORB与印度洋沉积物两个端元之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斑岩体高度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K、U、Th、Sr、Pb,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Yb,缺少Eu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