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青海省湟中县药水滩地热田地质特征与经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是一种宝贵的清洁矿产资源,青海省湟中县药水滩地热田为一带状小型低温地热田,虽然规模较小,但为西宁盆地中深部找热指明了方向。本文在阐述了药水滩地热田勘查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地质背景及地热流体质量,进而探讨其经济社会意义。药水滩地热田每年可开采热量约3.7791×108MJ,仅从地热采暖方面约折合标准煤12895t/a,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约774万元,还可节省358.66万元的环境治理费,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意义,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2.
深水重力流的沉积类型及储集性能一直是沉积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此次研究以野外露头为基础,结合室内薄片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与储集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拉什仲组以灰绿色砂岩及灰黑色泥岩为主,另见少量的粉砂岩和砾岩。槽模、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及包卷层理等发育。通过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分析,认为拉什仲组沉积环境为深水,沉积相主要为海底扇,水道和朵叶微相较为发育。水道可进一步分为复合型、垂向加积型、迁移型。复合型水道岩性以砂岩为主,粒度较粗,水道内部发育次级水道。垂向加积型水道岩性为细砂岩和粉砂岩,以垂向加积沉积为主。迁移型水道定向迁移特征明显,侧积体发育。从下至上,砂岩含量先减少,再增加,大致反映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海底扇总体呈退积沉积序列。孔隙度及渗透率测试结果表明,复合型水道储集潜力最好,朵叶和迁移型水道次之。  相似文献   
113.
鱼类肠道应激及其损伤防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是动物机体在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产生异常刺激时做出的各种生理应答反应的总和,它直接影响着鱼类的代谢、生长和免疫等多方面。肠道是鱼类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鱼类与外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部位之一。肠道的结构与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鱼类个体的健康。本文综述了应激对鱼类肠道组织形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热应激蛋白、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在鱼类肠道损伤防护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鱼类肠道应激损伤防护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堂  李京兵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2017,37(6):91-96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5.
李华  何幼斌 《古地理学报》2020,22(1):161-174
深水水道是深水区常见的地貌单元,既是深水重力流沉积物的搬运通道,又是其主要沉积场所。对重力流水道沉积研究已有60余年的历史,成果极为丰富。本文简要回顾了深水水道沉积研究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水道类型沉积特征及形成机理。重力流水道可分为复合型水道、垂向加积型水道、迁移型水道和分支小水道。复合型水道形成与重力流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其内部发育轴部沉积、碎屑流/滑塌沉积、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及迁移型水道。弯曲型迁移水道多为重力流自生环流而成,顺直型迁移水道为等深流与重力流共同作用而成。重力流水道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有3个方面,即:(1)积极开展多手段和方法综合研究;(2)深入系统对比研究其形成机制及主控因素;(3)加强储集层分布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16.
由于缺乏可靠的沉积物源数据,晚奥陶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构造背景及其物质来源没有定论,为此选择陕西陇县段家峡剖面上奥陶统平凉组砂岩展开系统研究。综合分析实测剖面、镜下薄片以及微量元素等资料,取得如下认识: (1)薄片分析显示砂岩分选较好但磨圆较差,颗粒以石英占主导,岩屑成分主要是多晶石英和碳酸盐砂屑,杂基含量极少,这说明浊积砂岩经历了明显的深水牵引流的改造;(2)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砂岩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并且Eu存在负异常,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上地壳中酸性岩;(3)物源判别图解显示平凉组砂岩为沉积岩与中酸性岩的混合;(4)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物源可能与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相关。结合北祁连洋和北秦岭洋俯冲的地质背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陇县地区平凉组砂岩的物源很可能主要来自北祁连—北秦岭岛弧。晚奥陶世平凉期研究区位于弧后盆地位置,具有典型的沟—弧—盆结构,此时华北板块西南缘已经完成了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的转换。该成果可为研究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构造演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刘洪超  李华 《海岸工程》2020,39(1):53-59
介绍了广州港新沙港区板桩码头主要内力计算方法及常用软件,结合设计过程、工程地质情况、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着重从受力合理性、施工便利性、节省造价方面,对提出的钢板桩方案、钢管板桩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钢管板桩结构更合理,并对优势进行总结。研究表明相对于钢板桩结构,钢管板桩结构在抗弯、抗变形、拉杆拉力和锚碇墙稳定性、对复杂地基(软弱土层较厚、岩层标高较高的地基)适应性、兼顾桩基基础、施工速度等方面更具备优势,且钢管板桩结构可更好的适应码头的大型化和深水化发展,在类似工程设计中可优先采用钢管板桩结构。  相似文献   
118.
铜绿山铜金(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鄂城-大冶-瑞昌铜金(铁)成矿带的西北部,阳新侵入岩体西北端.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群第四至第七岩性段.铜绿山石英正长闪长玢岩体与铜绿山矿床成矿关系密切,是该矿床的成矿母岩.笔者对铜绿山石英正长闪长玢岩体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岩体的形成年龄为(146±1)Ma(95%可信度,MSWD=1.6).表明铜绿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母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鉴于接触交代成矿作用与成矿岩体的结晶时问大致同时,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金(铁)矿床的形成时间亦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19.
陕西南郑地区马元锌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时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元锌矿带是近年来地质找矿的重要成果之一,资源潜力巨大。矿带位于扬子地台北缘,锌矿化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的层间断裂带中,受地层层位控制,闪锌矿与固体沥青伴生。对闪锌矿进行了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获得马元锌矿的成矿年龄为486Ma左右;根据对矿物C、H、O、S同位素和微量、稀土元素的研究,认为该锌矿的成矿物质来自围岩地层。综合分析表明,该锌矿为赋存于震旦系碳酸盐岩中的MVT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20.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六盘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六盘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加权叠加方法对这一地区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的接触过渡带接收函数震相复杂,地壳变形强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5km,六盘山下方地壳厚度在53.5km,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0km,整个莫霍面呈下凹状.泊松比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东侧和西侧地壳泊松比值在正常范围内(0.25~0.26),六盘山下方的地壳泊松比值偏高(0.27~0.29),推测与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泊松比值的横向变化,指示测线范围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存在横向差异,反映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存在向北东方向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