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永学  李志军  李广伟 《冰川冻土》2003,25(Z2):227-233
基于渤海海冰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海冰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以及国际上已有模型冰的经验, 研制了一种用于模拟我国渤海海冰的非冻结可破碎功能材料, 被命名为DUT-1模型冰.该模型冰采用聚丙烯粉、塑料微珠、水泥等材料加入一定量的水由特制的搅拌机搅拌均匀倒入模具后成型制成.通过实验室常温波流水槽中进行的冰排对直桩、锥体及斜面墙结构作用的物模实验的现象观察、结果综合分析、相关理论及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 验证了DUT-1模型冰试验技术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冰排对半圆型防波堤结构的作用、冰排与锥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展现了DUT-1模型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冰厚变化的现场监测现状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湖河海冰、冰川冰资源与环境中的自然科学问题及冬季冰区结构物安全运行管理中的工程科学问题对冰厚度时空变化资料的要求,总结了现行冰厚度变化过程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强调目前所获数据因连续监测时间短,精度达不到毫米级,对建立和检验冰物质平衡同环境条件的预报模式提供不了强有力的支持。为此发展了新的冰厚度变化过程监测方法,它们包括直接探测冰层界面位置的接触式和利用气、冰、水电导率差异的标尺式高精度冰、雪层生消过程自动监测设备。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研究进展、适用范围和在极地海冰以及国内河冰实践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透镜从先秦到五代的发展进程,着重从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出发,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论证了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述的阳燧可能是玻璃平凸透镜;论证了南唐谭峭的《谭子化书》中记述的“四镜”可能是平凸透镜、双凸透镜、平光镜和凹凸透镜。作者认为《谭子化书》“四镜”段可能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透镜发展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114.
西藏玉龙铜矿床——鼻状构造圈闭控制的特大型矿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文章研究了背斜圈闭构造控制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形成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成矿体系中各矿体的产出和形态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布特征、圈闭构造的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等的研究,认为玉龙铜矿的斑岩型(Ⅰ号矿体)、矽卡岩型(Ⅱ、Ⅴ号似层状原生矿体、Ⅴ号矿体上层矿体)、矽卡岩-次生氧化富集型(Ⅱ、Ⅴ号似层状次生氧化矿体)、角岩型(接触带角岩中硫化物矿体)、隐爆角砾岩型等矿体的分布受甘龙拉背斜的南段倾伏端的构造圈闭控制。因此,超大型玉龙铜(钼)矿床的形成与良好的背斜圈闭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15.
北极夏季海冰表面积雪层内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实测雪冰温度剖面数据,用一维热传导方程描述雪层温度场,优化辨识了雪层有效热扩散系数和热源。将零热源项作为积雪层中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边界,确定出相应含水和不含水雪层的有效热扩散系数。结合干雪、水物理参数建立雪层内含水量的评估方法并给出北极夏季雪冰温度测试期间雪层内水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水分变化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16.
尕尔穷-嘠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区内发育有早白垩世及晚白垩世两套中酸性火山角砾岩。通过锆石Hf同位素测定,识别出矿集区两套火山岩浆源区。早白垩世朗久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13.93~-4.93之间,地壳模式年龄(t_(DM))变化于1 006Ma~1 354Ma之间,负的ε_(Hf)(t)值及老的模式年龄表明其岩浆源区起源于古老的成熟地壳,形成于古拉萨地体陆缘弧环境,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有关。晚白垩世多爱组安山质火山角砾岩ε_(Hf)(t)值变化于5.19~8.86之间,地壳t_(DM)模式年龄变化于404Ma~546Ma之间,其正的ε_(Hf)(t)值及相对较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消亡后,南羌塘陆块与北冈底斯陆块碰撞闭合有关。通过对比南冈底斯及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北缘典型矿床成矿岩体Hf同位素组成及相应的成矿作用,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可能是区域上最具潜力的Cu,Au成矿地带,同时缝合带南缘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7.
雄村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目前在该矿区发现了Ⅰ、Ⅱ、Ⅲ号斑岩型铜金矿体。文章通过Ⅱ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研究,获得Ⅱ号矿体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为-1.6‰~-0.6‰,平均值-1.30‰,总硫同位素值(δ~(34)S_(ΣS))为0.99‰,与含矿斑岩的硫同位素组成(-2.1‰~+1‰,平均0.06‰)一致,均落入幔源硫范围,表明硫主要来自岩浆。含矿斑岩和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分别为18.460~18.560、15.586~15.622、38.603~38.727和17.972~18.425、15.528~15.593、38.024~38.489,两者的铅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变化范围小,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来源。所有样品的铅同位素μ值为9.34~9.49,显示幔源特征,综合源区判别图解认为铅主要来源于幔源,有少量俯冲沉积物加入,矿床形成于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8.
渤海北部平整冰抗压强度设计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83~1986年在渤海北部鲅鱼圈港做的系列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推荐了较好的抗压强度计算公式。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了最低气温对冰温的影响。利用渤海北部历年的冰厚和气象资料,按传热量理论推算出Ⅰ、Ⅱ设计海区历年的极值等效冰温;结合实测的冰盖盐度及其分布,计算出相应的极值等效抗压强度系列。推荐了渤海北部Ⅰ、Ⅱ海区平整冰的抗压强度、温度和盐度的设计值。  相似文献   
119.
柱前衍生-RP-HPLC方法测定水产品中生物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同时测定水产品中多种生物胺的丹磺酰氯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5%TCA提取样品中生物胺,正己烷脱脂,正丁醇/氯仿(1/1,v/v)萃取,以1,7二胺庚烷为内标,丹磺酰氯为衍生剂衍生后,采用CAPCELL PAK C18MG(4.6 mm I.D.×1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5 mL/min。荧光检测器的激发波长(Ex)350 nm,发射波长(Em)520 nm。结果显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等8种生物胺在30 min内完全分离。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待测生物胺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同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仪器重复性良好(RSD<1.34%),方法重复性也在可接收范围内(RSD<10%)。除色胺(57.7%)外,其它7种生物胺的样品平均回收率均在94.2%~110.3%之间。结果表明生物胺的HPLC检测方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可快捷、准确地对水产品中生物胺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0.
在 2013—2014年南半球夏季时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的反照率进行了走航观测。利用安装于破冰船船头的高光谱辐照度计测量入射和反射的350—920 nm的太阳短波辐射, 基于此观测数据, 经计算得到了反照率。分析比较不同下垫面的反照率, 通过比较不同航段的观测结果, 得到了反照率的空间变化以及从海冰融化期至冻结初期的变化。不同下垫面的反照率差异较大, 有积雪覆盖的固定冰反照率最大, 有积雪覆盖的浮冰其次, 而积雪融化的浮冰则反照率有所降低。新冰的反照率较低, 有积雪覆盖的新冰反照率迅速增加。比较不同波段的反照率, 发现融化期由于积雪含水量较大, 增加了对近红外辐射的吸收, 降低了该波段的反照率。结合卫星遥感(AMSR-2)和人工观测的海冰密集度, 发现区域平均的反照率主要取决于海冰密集度, 然而也受下垫面物理特征影响, 例如2月底至3月初形成的新冰, 反照率只有老冰的1/3— 1/2。新冰形成, 会直接增加海冰密集度, 但由于其反照率较低, 对空间平均反照率的贡献较小。因此, 若要建立合理的冰水混合区的反照率参数化方案, 必须充分考虑海冰类型和冰面积雪的物理状态, 并考虑反照率的波长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