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疆年轮气候、年轮水文研究工作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某些研究项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新疆年轮研究工作的发展 (一)初期 1962~1976年是新疆年轮研究工作的初期,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年轮采样的标本是单  相似文献   
22.
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结合滑坡灾害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全面地介绍了分形理论、协同学理论、混沌动力学、突变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在滑坡地质灾害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评述了各种理论方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滑坡灾害系统非线性研究发展方向和今后着重要深入探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3.
从树轮δ13C序列中提取大气δ13C信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的过度砍伐,引起大气CO2浓度大幅度增加,但同时由于“Suess”效应,大气δ^13C值却在不断下降,研究大气δ^13C值的变化历史,不仅有助于预测其今后的趋向,而且可以用来了解碳循环的自然变率和校正全球碳预算模型。由于直接的仪器测量从1978年才开始,因此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替代方法。利用树轮δ^13C值重建古大气δ^13C值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树轮δ^13C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从树轮δ^13C值中得到的大气δ^13C值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树木生长季(5-9月)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值序列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对树轮δ^13C序列的趋势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树轮δ^13C值近几十年来下降的趋势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引起的“Suess”效应。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树轮δ^13C值的边材效应可以改变这种结果。如新疆昭苏树轮δ^13C值和年轮宽度分别在1969年和1967年突然升高以及青海祁连树轮δ^13C值在1990年后上升。  相似文献   
24.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万旭  李江风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9):2173-2187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 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 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 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25.
THE WET-DRY CHANGES IN RECENT 40YEARS IN TAKLIMAKAN ARE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IINTRODUCTIONAlongwiththePetroleumexploitationofTarimBasin,consideringaboutwaterresources,peoplepaidmuchattentiontothestudyofthemodernclimatechangeinTaklimakanarea.SomePeoplehaddonemanalySeSwiththemeteorologicaldatainthearea(Yang,1992;Jietal.,1992;Zheng,1991;Xue,1989;Li,1989;Wenetal.,1988).BasedontheO~ionaldstaofprecipitationinrecent40years,thisPaperCarefullyanalyZedthewet-drychangeinrecentseveraldeCadesinTaklilnakanareaanditsneighdringareas(thenorthernXinjiang,QinghaiandGansuPro…  相似文献   
26.
新疆北部的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应用新疆北疆地区以及天山山区26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天山山区、北疆沿天山经济带、北疆平原、北疆北部流域、北疆西部流域6个区域的年、暖季(5-10月)、冷季(11-4月)以及各月的降水量线性趋势特征。结果显示:6个区域及26个气象站的年降水量45a年来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暖季降水量6个区域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北疆区、天山山区最显著;冷季降水量6个区域全部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月降水线性趋势变化较显著的月份为1、2、7、11、12月,其它各月没有通过0.10显著性水平检验,12个月中增湿趋势站数明显占优势的月份可占80%左右,3、9月呈下降趋势的站数较多。增湿结果已给新疆带来风吹雪、雪崩、畜牧业雪灾、洪水、融雪性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相似文献   
27.
本文利用彩红外航片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三峡大坝坝区的线性构造和断裂系统进行了解译,对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解析,从中得出以下结论:坝区主要存在四组方向的断裂,即NNW向、SN-NNE向、NW-NWW向以及NE-NEE向断裂组,其中NNW向断裂最为发育,NE-NEE向断裂组次之。SN-NNE向断裂组稍弱,NW-NWW向断裂发育最弱。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网格单元内线性构造的长度、条数、断裂交汇点数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该区断裂分布之规律及其对坝区岩体质量和坝基稳定性的影响。此外,文中还利用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对断裂形成时的温度(T)、压力(P)等物理环境和变形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本文总结了现代构造分析中关于石英结晶学优选方位极密类型研究的新成果,描述了石英c轴极密图四种类型的特点和产生这些图型的变形条件。四种极密类型的划分不仅仅是一种几何形态上的分类,而且还可以根据这些组构图型的特点来反演变形地区的变形历史。变形机制和变形状态。岩组分析中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建立组构图型与有限应变测量之间的关系,使应变量可以由优选程度所表明。此外,四种极密类型的划分,可以减少岩组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使得岩组图型更容易识别,更容易解释。  相似文献   
29.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位于五龙背—大堡花岗岩体与三股流花岗岩体之间,成矿作用与三股流岩体密切。据分析,这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相同,岩石化学性质相似,岩体侵位时间相当,且同处于丹东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内,但由于岩体侵位时受控的局部构造环境不同,导致岩体以不同的方式侵位。三股流岩体在韧性推覆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沿剪切面理以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而五龙背—大堡岩体则是沿该剪切带晚期发育的北西向脆性张裂面被动侵位。不同方式侵位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成岩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岩浆气水溶液的分离和聚集。强力侵位的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因此可能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分泌、聚集和保存,而被动侵位的花岗岩体则不具备这种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0.
吴昕  徐凯  张继吟  李江风 《中国沙漠》2018,38(1):92-100
从沉积学的角度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的地质背景和沙源。锡林郭勒草原直接覆盖在早白垩世二连盆地之上。该盆地各凹陷演化的生命周期完整,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结束于基底沉降减缓阶段末,而沉积充填演化结束于湖泊萎缩-平原化阶段,随后一直处于缓慢隆升状态。这样的盆地演化史,导致充填序列上部广泛发育了湖退体系域——厚度巨大且固结程度极低的河流-三角洲砂体。人为因素和气象因素破坏了草原植被,使这些规模巨大的砂体露出地表,造成草原沙漠化基础。显然,地质环境的脆弱性是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决定因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也是一种地质灾害。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将会出现大规模沙漠化。这种类型的沙漠化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乃至世界各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