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调查海区的表层水可划分为四个变性水团,即南海北部沿岸水(NSCW)、南海太平洋表层水(SPSW)、泰国湾—巽他陆架一带表层水(SSSW)和南海中央表层水(CSSW).其中SPSW和SSSW属季节性水团,NSCW和CSSW终年存在。这些变性水团的消长变化与南海的季风密切相关.CSSW以南海中部为活动中心,在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作用下,分别向南海北部和南部移动.SPSW和SSSW仅分别在冬半年和夏半年出现于调查海区的北部和西南部.NSCW的消长变化不但受到广东沿海江河径流量的制约,而且在东北季风潮期间还受到东海沿岸水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据1983年9月和1984年7—8月42个测站两个夏季航次的调查资料,求出南海中部海区中碱氯比率S.A.=A_T/Cl,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讨论。整个调查海区中S.A.的垂直分布趋势相当一致,很多测站大约在90—200m深处出现S.A.极小值。这些结果与西北太平洋中的很相近,为南海中部的水团源于西北太平洋这一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同时还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由这些数据导出调查海区中S.A.的密度(σ_t)三次样条函数的参照方程。该参照方程能够相当好地拟合分析数据。S.A.的相对拟合方差约为±1.3%,与应用pH电测法测定海水总碱度的相对精密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1986~1989年间中-美联合TOGA调查的CTD资料,应用模糊聚类法划分热带西太平洋中近黑潮源地(18°20′N断面)上部水域的水团,并描述它们的分布和主要特征以及其对1986~1989年发生的埃尔尼诺和反埃尔尼诺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该海域的1 000m以浅分布着三个水团: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包括黑潮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包括黑潮次表层水)和北太平洋中层水(包括黑潮中层水)(分别简称为NPTSW、NPSW和NPIW);它们的交界分别位于100和350m左右。在1986/1987的埃尔尼诺年,海区的温跃层明显上移,暖水量明显减少;NPTSW的垂直厚度大约减少了20m,上均匀层中的盐度略有增加,而温度则没有多大的差别。在1988/1989年发生的反埃尔尼诺事件的后期,温跃层上部的强度变弱,上均匀层则变薄,海区中的暖水量也明显减少;近海表面的盐度异常低,而温度略有降低。由此可见,不管是在1986/1987的埃尔尼诺年还是在1988/1989的反埃尔尼诺年,研究海区的暖水都减弱,也即都反映为“冷水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