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安山岩与俯冲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对安山岩的研究可以获得俯冲作用发生时代及相关俯冲过程的重要信息.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凤水山地区早-中三叠世安山岩的岩石学特征、锆石U-Pb年龄以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以揭示该地区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的初始过程.凤水山地区安山岩的锆石多数呈自形-半自形短柱状、粒状,具有典型的震荡生长环带和高Th/U(0.23~1.34)比值,暗示其为岩浆成因锆石.锆石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分别形成于251±2 Ma和243±2 Ma,分属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表明凤水山地区存在早中生代安山岩.这些早中生代安山岩的SiO2含量介于53.52%~60.38%,Al2O3含量介于16.17%~17.41%,Fe2O3T含量为5.55%~8.93%,MgO含量介于1.96%~5.97%,TiO2含量介于0.97%~1.67%,全碱(K2O+Na2O)含量为5.60%~8.05%,Na2O/K2O比值为1.23~2.51,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86~0.97,具有较高的Mg#值(47~75),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岩石样品富集Rb、Ba、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微弱的负Eu异常(δEu=0.74~0.99),与俯冲带大陆边缘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凤水山地区早中生代安山岩岩浆可能起源于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壳源硅质熔体的混合作用,而幔源玄武质岩浆起源于俯冲板片沉积物或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富集地幔,可能与前人提出的MASH(melting,assimilation,storage and homogenization)过程一致.因此,研究区三叠纪安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相关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72.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lectron impact excitation rate coefficients from the ground term 2s22p2 3P to the excited terms of the 2s22p2, 2s2p3, 2s22p3s, 2s22p3p, and 2s22p3d configurations of N II. In the calculations, multiconfiguration Dirac--Fork wave functions have been applied to describe the target-ion states and relativistic distorted-wave calcul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to generate fine-structure collision strengths. The collision strengths are then averaged over a Maxwellian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velocities in order to generate the effective collision strengths. The calculated rate coefficients are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data, and some good agreements are found for the outer shell electron excitations. But for the inner shell electron excitations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calculations and availabl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73.
杨宁 《安徽地质》2010,20(4):311-314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以濉溪县为例,介绍安徽省农村土地二调内业建库流程及数据库维护步骤,发现并解决了内业建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4.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WLLN)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提供的台风路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5--2010年在西太平洋洋面上发生的55次台风过程中闪电活动特征及闪电频数与最大风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系统中发生的闪电大致有3个高发区,分别位于距台风中心20—40km的云墙区、280~340km与440~580km的外云带中。台风中心出现最大风速的时刻往往滞后于闪电频数峰值出现时刻,滞后时间一般在0~24h内,平均滞后时间为26.6h。因此,台风中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对24h内的台风强度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5.
目前我国已研制出潮流能发电装置,实海况试验是潮流能发电装置从工程样机走向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为此迫切需要建设发电装置试验测试平台以试验测试发电装置发电效率。文章就潮流能发电装置试验测试平台结构设计做进一步研究,以期为今后该类平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6.
消化酶活力能够反映刺参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当某一反应条件发生改变时,消化酶的活力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因子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对于了解消化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力的最重要的反应条件。本文中作者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剌参前肠和中肠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活力测定采用福林-酚法,脂肪酶活力测定采用水解法,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采用水杨酸显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刺参前肠和中肠中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前肠和中肠中蛋白酶活力均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达到最大值,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在反应温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而前肠和中肠中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30℃。刺参前肠蛋白酶活力在酸性环境下较中肠高,且在反应pH为5.0—5.8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而中肠蛋白酶活力在碱性环境下较前肠高,且在反应pH为7.0—8.6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刺参前肠脂肪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分别为4.2—5.0和6.2—7.0区间,中肠脂肪酶活力在pH为3.8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H超过9.0明显失活:剌参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在pH变化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反应pH为6.6—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剌参前肠和中肠中纤维素酶活力在pH变化时反应不一致,前肠淀粉酶在反应pH为6.2—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中肠纤维素酶活力在反应pH为5.4—7.0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通过比较四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剌参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而脂肪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77.
杨宁 《广东气象》2002,(4):24-26
本文通过分析森林火灾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建立了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模式,在森林防火警戒期间制作发布清远市各地森林火险天气预报,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78.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包括幔源深部流体和壳源岩浆等,它们对成矿和油气成藏具有广泛而明显的影响。深部流体的油气成藏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成与深部流体活动有关的无机成因气藏;(2)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参与烃源岩的干酪根热解生烃;(3)通过溶蚀或交代,改变储层的岩石成分或孔渗结构进而改善其储集性能;(4)通过增温,驱动油气快速运移。论述了沉积盆地深部流体对油气成藏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清远地区晚稻田甲烷排放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3年清远地区晚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实验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晚稻田生长期间CH4排放的变化规律,对影响排放的相关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稻田CH4排放的变化规律基本为3峰型,整个生长期间平均排放通量为6.09 mg.m-2.h-1。不同稻种之间的CH4排放通量差别不是很大,种植的2个水稻品种"金优99"和"七丝尖"相差1.08 mg.m-2.h-1。水位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CH4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