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杨林 《气象》1988,14(2):32-34
一、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资料的不断增加和日益完善,人们迫切需要根据各自的气象业务工作和专业服务范围,建立相应结构的专用数据库。但如何直接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加工资料,自动快速地添入所建的数据库,避免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已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的CCS400微型机地面气象资料自动建库系统,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研制的。在机上经过调试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其它机种的微型机系统的自动建库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2.
杨林 《气象》1985,11(9):26-28
前言 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气象资料自动化处理能力日益提高,也使传统的气象资料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气象科学技术和大气探测手段迅速发展,气象业务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使气象资料的数量急剧增加。如不使用计算机,要快速及系统地  相似文献   
113.
杨林  周顺平  万波 《测绘科学》2007,32(3):151-152,116
分布式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具有数据分布、数据源异构、地质实体间有着复杂语义关系的特点,而多源分布的地质图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又需要统一管理,协调工作,这就提出了数据交换的要求。传统的数据库复制方案无法满足地质实体级的数据交换,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地质空间要素类为交换单位的增量同步的数据交换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其关键的数据交换原理,数据传输方案以及上下级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同步策略,该方案现已用于国家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4.
野牛沟蛇绿岩带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三大核心地质遗迹之一,该蛇绿岩组分由橄榄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组成。通过对蛇绿岩进行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蛇绿岩主体年龄值介于406.0Ma±5.2~476.5±4.0Ma之间,时代为早古生代中期-晚古生代早期,另外在没草沟西侧的辉长岩中,获得了一个936±10Ma的年龄值,时代为新元古代拉伸系。表明该蛇绿岩主体发育于奥陶纪-志留纪,可能跨入泥盆纪,不排除有前寒武古陆块残余。  相似文献   
115.
目前的降水产品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多源降水数据融合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实现无资料地区的数据融合,本文在不使用任何先验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站点插值、卫星遥感和再分析的降水产品,基于贝叶斯三角帽(Bayesian-Three Cornered Hat, BTCH)法,融合多源降水数据,探究不同输入数量的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影响以及每个降水产品对于融合数据精度的贡献率,并在黄河源区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优于原始降水产品;在日尺度上,融合数据性能明显高于卫星遥感和再分析降水产品,但低于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HM_PRE;2套基于站点的降水产品CN05.1和CHM_PRE对于融合数据有最大的贡献率。在黄河源区的应用表明,该数据融合方法确实能够更准确地估计降水量,可应用于无实测降水资料地区,为数据融合分析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6.
冻融作用下草本植物根系加固土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王恒星  杨林 《冰川冻土》2018,40(4):792-801
为了研究植物根系在冻融作用下对边坡土体的加固效应,取哈尔滨、东营、合肥等地公路常见的3种草本植物根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植物根系与土体之间的界面摩擦效应,对不同植物根系在不同次数冻融作用后的根-土复合体进行了拉拔试验以及直剪试验。结果表明:结缕草根系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效应最为显著,加筋效果最好;狗尾草的根系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效应最差,但狗尾草根系抗冻性较好。根-土复合体模型的抗剪强度随冻融作用次数的增加发生变化,体现在黏聚力不断减小,后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所得结果可为植物护坡加固工程以及加筋土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7.
万丽  刘欢  杨林  朱永强 《岩石学报》2015,31(11):3455-3465
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受控于成矿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混沌特征,对其变化特征的定量刻画有助于深入理解成矿过程,并为找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三江普朗斑岩型铜矿的Cu元素与胶东大尹格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Au元素品位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相空间重构技术、吸引子的关联维及最大Lyapunov指数解析了Cu与Au元素品位序列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斑岩型铜矿强矿化和中矿化Cu元素品位的饱和关联维介于4.42与9.69之间,饱和嵌入维介于25与28之间,最大Lyapunov指数介于0.0021与0.0661之间,弱矿化勘探线Cu元素关联维没有出现饱和现象,最大Lyapunov指数随着嵌入维的增大,由正数变为负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强矿化勘探线Au元素的关联维为3.18,饱和嵌入维为23,最大Lyapunov指数为0.0082,而中矿化和弱矿化勘探线Au元素的关联维没有出现饱和现象,且随着嵌入维的增大,最大Lyapunov指数由正数变为负数,表明斑岩型中-强矿化地区的Cu元素和构造蚀变岩型强矿化区域的Au元素品位序列具有混沌动力学特征,而弱矿化地区的Cu元素及中弱矿化地区的Au元素品位序列则具有更强的随机性特征;同时,具有混沌特征的斑岩型铜矿的饱和嵌入维和关联维及最大Lyapunov指数的均值都大于蚀变岩型矿床,说明斑岩型铜矿比蚀变岩型矿床的元素具有更强混沌特性与更复杂的控制因素,如温度、硫化作用、流体不混溶、蚀变叠加等。  相似文献   
118.
基于GIS的福建省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林 《气象科技》2005,33(5):474-477
基于“GIS”的新一代福建省气候监测与灾害预警系统是由信息采集、空间数据、实时监测、灾害预警、存储与检索、交互与展示、统计与诊断、图形与分析等功能模块和实时、历史、灾情3个空间数据库及一个空间信息平台所构成的,其工作流程符合省级气候业务和决策服务的需要,它具有底图制作、数据处理、监测预警、诊断分析、图形图像制作等系统功能.2002年开始福建省气象台应用该系统,对辖区内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在业务实践中检验测评系统性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9.
梁河县芒东镇章巴小砂河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以2016年8月5日最为严重,冲毁民房,淤埋良田,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在野外实地调查后,通过对流域形态、地形地貌、沟床特征、物源分布情况、交通条件及“8.05”成灾特征等综合分析后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并对其后续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章巴小砂河泥石流治理工程采用“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中下游固床护岸+下游过村段排导”的系统治理措施,通过雨季考验、定性分析比对,章巴小砂河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较好。对梁河地区泥石流治理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观察螺旋CT和医用扫描仪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颈托配合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70 例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整复、旋转拔伸复位后佩戴普通颈托固定制动。治疗组在对照组手法整复的基础上,佩戴三维重建3D打印颈托。2组均手法整复,每周1次,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比较2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DI)评分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2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2例患者。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因不适中止1 例,失访1 例,完成本研究共33 例患者。愈显率治疗组为78.12%(25/32),对照组为54.55%(1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均减少,其中治疗后3个月VAS、N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颈部僵硬疼痛、颈肩寒凉、头沉重、上肢麻木症状积分均减少,且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及正坐位旋转拔伸复位后,配合基于螺旋CT三维重建的3D打印颈托固定制动,与普通颈托辅助治疗相比,短期疗效相似,远期疗效更佳,在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优,颈部稳定、舒适性更佳,依从性高,适合中长期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