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231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1.
通过南海大亚湾珊瑚1977~1998年22个年层样品14C浓度的测定和研究, 估算出气海交换速率和扩散层厚度, 它们分别为17mol@m-2@a-1和32 μm. 珊瑚△14C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海洋因素. 在ENSO年, 南海沿岸上升流加强, 珊瑚△14C出现低值. 珊瑚△14C对于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没有明显响应, 20多年来, 在热带能量驱动下, 尽管存在气-海相互作用和上升流活动的年间变化, 但南海总的状况和海洋热结构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12.
杨英 《热带地理》1997,17(4):315-318
本文分析、比较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定位、工业结构和区域协调的性质与机制等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上二叠统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和最深刻的环境变化。对上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行精细 描绘,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序列,是深入了解此次事件及其演化的基础和关键。基于钻测井、岩心观测及地球化学分析测 试结果等资料综合分析,并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黔西盘县上二叠统煤系进行了米氏旋回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研究 区上二叠统煤系记录了稳定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轨道周期对其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由长、短偏心率、地轴斜率和 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分别为16.06~17.24 m、5.39~5.70 m、2.11~2.15 m、1.12~1.21 m,长偏心率周期对地层中沉积 旋回的控制和影响最强。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后,建立了上二叠统煤系“浮动”天文年代标尺,为约束同沉 积火山事件层(Tonstein) 的形成及其持续时限提供了年代学依据。以区域等时对比效果明显的长偏心率旋回为标尺,并结 合旋回沉积序列、旋回界面特征等,将上二叠统煤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16个四级层序(对应于中期旋 回),建立了研究区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5.
厚松散含水层条件下,开采浅埋煤层易产生突水溃沙地质灾害,为了减轻煤层顶板压力,在神府矿区首采高产高效工作面采用了采前疏降水方法,其总结出的“井上井下、双管强排、抽泄结合”的地下水疏降方法,经实践证明是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丘陵草坡土壤10Be分布特征及土壤生成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广东省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草坡集水区土壤剖面为对象, 对土壤样品进行了大气成因10Be测定, 对基岩以及风化岩石样品进行了就地(in-situ)宇宙成因10Be测定. 基于土壤层大气成因10Be测定, 参考土壤层底界14C表观年龄, 估算出草坡地区3800年以来大约有34%的成土物质被侵蚀掉; 基于风化岩石间隙土大气成因10Be测定, 估算得到基岩之上90 cm厚的风化岩石层至少经历了1.36 Ma, 平均侵蚀速率约为1.26×10-4 cm/a. 表面风化岩石和基岩就地成因10Be浓度分别为10.7×104 atoms/g和 8.31×104 atoms/g, 据此估算得到: 土壤生成速率为8.8×10-4 cm/a; 表层风化岩石以及基岩宇宙射线暴露时间分别约为7.2×104和2.3×105a. 土壤生成速率大于侵蚀速率, 自然地貌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17.
汪会帮  陆锡铭  吕庆  许建聪 《岩土力学》2004,25(Z2):479-481
对金丽温高速公路K81高边坡进行接触大变形有限元动态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路堑边坡开挖,导致滑面的法向应力减小、抗滑力下降,是引起古滑坡复活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也说明了接触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潜在滑面的力学作用,是研究滑坡的滑动机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曾定帮  彭文祥 《岩土工程技术》2005,19(1):53-54,F003
介绍了东海大桥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施工技术 ,对一些关键技术做了详细说明 ,还讨论了海上钻孔灌注桩施工成孔设备的选择及所用的淡水泥浆的配制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及其3DVar同化系统,对武汉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循环同化,并结合NCEP FNL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雷达回波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湖北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环境条件分析和同化研究。探空显示:此次飑线发生在超强不稳定和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中。雷达回波表明:系统内存在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两条回波带,前一条为飑线主体,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缓慢移动;后一条的西北段快速减弱,而东南段逐渐与前一条合并。利用同化雷达资料后的模式预报场诊断分析表明:初期,虽然动力抬升条件不利于单体的新生和发展,但强不稳定能量却为其提供了强热力抬升条件;在发展期,低层风垂直切变和冷池虽然向有利于飑线发展的方向演变,但强度仍然较弱,而不稳定能量仍起主要作用,飑线是在不断增强的动力抬升和强热力抬升共同作用下逐渐成熟;后期,环境中不稳定能量大减,冷池强度也明显强于低层风垂直切变,动力和热力条件均不利于飑线进一步维持,飑线衰亡。  相似文献   
20.
白云岩是滨里海盆地盐下石炭系碳酸盐岩的重要储层类型。在岩芯、薄片、物性与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KT-Ⅰ油组的白云岩类型与储集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与模式。结果表明,白云岩类型与其储集物性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以生屑铸模孔及溶蚀扩大孔为主的残余生屑白云岩物性与含油气性最好,以晶间(溶)孔为主的粉细晶白云岩和以生屑铸模孔及晶间孔为主的泥粉晶白云岩次之,而以晶间微孔为主的泥晶白云岩最差,难以成为有效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相对高能生屑滩环境是该区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的相带基础。晚石炭世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与以渗透回流白云化(白云石有序度分布于0.32~0.67,δ13C介于-0.22‰~5.94‰,δ18O介于-1.09‰~2.45‰)为主的早期白云化作用为白云岩储层早期孔隙的发育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二叠世以来埋藏期各类裂缝的发育及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则对储层的晚期扩孔改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