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丹崖山边坡稳定性是关系古文物蓬莱阁安全的关键问题。丹崖山边坡高差大、断层裂隙发育、岩体卸荷深度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边坡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稳定性问题特别突出。该文介绍了丹崖山岩体加固后的监测布置,并对岩体表面变形趋势、空间分布形态、加固后变形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多点位移计、锚杆测力计、锚索测力计、表面裂缝计及地表变形等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边坡岩体的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2.
白令海DSDP188站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令海南部DSDP188站沉积物生源组分分析显示,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在MIS3早、晚期(3.3和3.1)以及MIS2期增加,而其他时期表层生产力相应降低,并且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没有显示明显的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沉积物的C/N比值反映了有机碳的混合来源,说明该地区表层生产力可能受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该站位沉积物的非生源组分分析显示,MIS3早、晚期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反映洋流加强和气候变化。MIS2出现两次陆源物质输入量的增加,显示了洋流和气候的波动。MIS3和末次冰消期碳屑丰度增加,但MIS2降低,指示MIS3和MIS1陆地天然火灾概率大,而MIS2天然火灾概率低,反映间冰期比冰期更容易发生天然火灾。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61—2000年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6—7月长江中下游(108°~123°E,27°~33°N)梅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观测诊断和数值试验确定了影响梅雨异常偏多的3个前期因子:4—5月平均的西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正异常;3月至5月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负变压倾向;1月至4月西伯利亚的2 m温度负倾向。利用这3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影响因子构建了梅雨季节预测模型,该模型在训练期(1961—2000年)和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均具有显著的预测技巧(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9和0.68)。同时,基于相似的潜在预测因子,对比了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和5种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自适应提升、类别型特征提升、极端梯度提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技巧。虽然训练期(1961—2000年)偏最小二乘回归和机器学习建模拟合效果更高,但在独立预测期(2001—2022年)上述模型的预测技巧显著降低(相关系数均低于0.44,均方根误差均大于0.93),出现了明显的过拟合问题。本研究强调梅雨的短期气候预测应建立在物理机制基础之上,而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0年7月21-26日一次成熟阶段垂直厚度大于500 h Pa的深厚高原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此次深厚型低涡的发生发展与高层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深厚型高原涡生成阶段,低涡内辐合弱,下沉运动强,动力辐合作用不是该低涡发展至对流层高层的原因。南亚高压北侧、东侧高空急流的下沉支流将高层高位涡、高动量的空气向下输送,促使该低涡生成、发展。深厚型高原涡的演变与南亚高压联系密切,南亚高压东部脊线北抬,形成"东北-西南"向,其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深厚型低涡向西移动。(2)浅薄型高原涡500 h Pa上暖心明显,其上为冷性结构。深厚型高原涡在热力结构上分层明显,时空演变较为复杂,低涡在250 h Pa上与南压高压具有相同的暖性结构,250 h Pa以下为冷性结构,冷性结构的转变过程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差异。(3)对比不同阶段深厚型高原涡与浅薄型高原涡的动力差异发现,低涡形成前期,深厚型高原涡有强辐合和上升运动,而浅薄型高原涡辐合较弱,以下沉运动为主;在消散期,深厚型高原涡主要减弱因子是水平涡度平流,而垂直涡度转换成水平涡度是造成浅薄型高原涡垂直涡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较高拟合精度的转换模型,采用分区转换和平滑处理的接边方法,形成高精度、连续的格网改正量,有效地减小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系统误差影响,建立了长江航道图54坐标系与CGCS2000转换关系,经检验达到转换精度要求,解决狭长区域航道图向CGCS2000转换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9年7月15日,河南启动“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作为试点工作牵头部门,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推开”原则,精心组织省内外1517名优秀规划设计师深入1188个村庄,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力争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村庄规划工作开展以来,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积极开展调研摸底,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相似文献   
17.
Library for Baseband (lbb)是一个自研的用于读取解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基带数据的工具库,主要用于VLBI观测中对终端基带数据的读取、解析及输出结果分析.该软件库通过对基带数据的自动判断,自动实现读取不同数据格式的功能,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功能供用户调用.目前lbb软件库已经成功应用在了探月工程VLBI测轨任务中的硬件相关处理机配置项和测地VLBI观测数据的预处理.文章详细介绍了lbb软件库的设计、功能及用法.  相似文献   
18.
冶山岩体位于苏皖交界处江苏境内,下扬子地块东北部,为一大致呈“V”字形的岩株。岩体主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西北边缘见石英二长岩、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冶山侵入体的形成年龄为128.0±1.5 Ma,属于早白垩世早期。冶山侵入岩为一套富硅(SiO2为63.34%~66.44%)、富镁(Mg#为50.6-57.6)、钙碱性(σ为2.54~2.69)、准铝质(A/CNK为0.867~0.946)岩石;具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无明显-弱正Eu异常、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Ta、Nb、Ti等高强场元素、高Sr/Y和(La/Yb)N比值等特点,与C型埃达克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C型埃达克岩。锆石Lu-Hf同位素证据显示,冶山埃达克质岩具有较低且均一的εHf(t)值(-15.76~-18.54)和较古老的地壳模式年龄t(DM)C(2170~2340 Ma)。结合前人Sr-Nd-Pb同位素、地球物理学等资料,认为冶山侵入体可能来源于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在源区混入地幔组分,形成于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活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显示,盆地经历了23.5,29.6,35.8 Ma 3次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区在42.0~40.5,39.0-37.5,14.0-11.5,6.0~4.5 Ma 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源区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12 Ma左右的构造活动,导致下油砂山组顶部物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5~39.0,16~14,11.5~6.0 Ma沉积物的源区发生了明显的升降运动,导致剥蚀速率加快;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9.4~11.7μm.总体来看,干柴沟地区及周缘山系在37~15 Ma近22 Ma的地质时期内一直比较稳定,30 Ma左右的热事件在盆地或周缘山系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三维点云语义分割是大型场景点云数据理解和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为实现室内场景点云更高精度的分割,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与梯度优化的语义分割方法(DRN-GO),通过加深集抽象模块与特征传递模块的层数,加强对点云的特征学习,并在网络层之间引入残差网络进行特征链接。为防止网络层次的增加导致模型过拟合,在编解码后的全连接层部分加入Dropout结构,并在每层网络输入前对数据进行批量归一化处理,从而确保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选用斯坦福大型室内数据集S3DIS设计实验,结果表明,DRN-GO方法相比PointNet++在精度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